■河南经济报记者 栗凤娇
“国庆假期,我带着孩子体验了采摘蘑菇的乐趣,孩子很开心,临走时还恋恋不舍,嚷嚷着‘下次回老家,还要采摘蘑菇’。”10月21日,谈起前不久在清丰县菌菇产业园采摘蘑菇的一幕,郑州市民陈淑雅开心地说。
今年3月以来,清丰县依托菌菇产业的知识产权优势,打造全国首个“蘑菇点灯”农文旅IP项目,通过“三端”(生产端、加工端、消费端)融合,走出一条知识产权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
科创赋能生产端 破解发展瓶颈
“过去我们种菇全凭经验,产量和品质都不稳定。”在清丰县菌菇产业园,当地村民杨先生说,“现在有了专家指导和先进技术,单产提高了30%,一年四季都能种植蘑菇,收获颇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河南省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中心围绕菌菇生产开展专利产业导航,牵线为清丰县引进科研院所知名菌菇专家6名,培育专业技术人员475名、“菌秀才”1070人,协同破解大棚种植易受杂菌感染等技术难题;引进蟹味菇、杏鲍菇等品种进行本土驯化种植;制定食用菌国标2项、省标1项,蘑菇产业授权专利增至52件,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40项;扶持一批“丰”字号菌菇工厂化企业十余家,推广菌菇产业专利技术,实现菌菇四季不断茬,工厂化种植菌菇年产量23万吨,占全县菌菇总产量的53%。
强链补链加工端 推动产业提档
在清丰县菌菇深加工产业园区,一条现代化生产线正将新鲜菌菇加工成“小金鱼”菌菇馄饨。记者了解到,“小金鱼”菌菇馄饨年销量达1.2亿袋,居全国第一。清丰县成立菌菇深加工产业园区领导小组,投入5000万元运营基金,建设3个国家级、7个省级科研平台,培育出35家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
除畅销全国的“小金鱼”菌菇馄饨外,“龙乡红”鲍菇酱、“野人日记”菌菇蒸饺等产品也成为网销爆品,年出口额达800万美元。
据河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副会长李建伟介绍,以前当地村民只能卖新鲜菌菇,价格低,不好保存。现在有了深加工,不仅延长产业链,还让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蘑菇点灯”项目自今年3月底运营以来,共开展文旅活动50余场次,惠及群众55万人次,收入超500万元,带动旅游收入0.8亿元。
对接引爆消费端 推广专利技术
清丰县紧紧依托当地蓬勃发展的蘑菇产业,以“农旅融合·产村一体”为理念,以产业强、乡村美为总体目标,引进中青旅规划“蘑菇点灯”农文旅IP综合体项目,投资4500万元,建设蘑菇种植大棚650座,盘活闲置资源270亩;发挥知识产权优势,激活“食、住、游、购”四大模块,打造民宿、餐饮、购物、采摘等九大类、117个消费业态。依托“清丰白灵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菇韵清丰”“灵菇之光”等12个衍生商标,确权200余件作品版权登记,推出“白灵菇精灵”造型玩偶等30余款文创产品,打造知识产权“矩阵”。
通过专利技术推广,清丰县菌菇生产周期缩短20%,建设规模化基地70个,年产菌菇43万吨,销售收入35亿元。地理标志的运用让杏鲍菇、海鲜菇等6个品种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名录。全县推广绿色技术15项,菌糠综合利用率达98%。“蘑菇点灯”项目带动500余名村民返乡就业,提供劳务服务4.5万人次,人均增收15164元。
河南省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清丰县建设菌菇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广智能化、数字化专利技术,赋能农文旅IP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