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君珂 文/图

前段时间,我省连续遭遇多轮秋雨,致使一些地区刚收获的花生无法及时晾晒,出现发霉、发芽,令人惋惜不已。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如果运用了花生绿色智能干燥技术,花生就能转危为安、颗粒归仓。10月19日,记者来到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对研发这一技术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农产品产地减损团队进行了采访。
在干燥中试车间内,记者看到了花生绿色智能干燥技术设备,这是一个庞大的“箱子”,约5立方米大小。在“箱子”内一层层的架子上,放着用网兜装着的一袋袋花生,而此时,花生正处于干燥中。
据该团队成员韩俊豪介绍,除了记者看到的这种干燥机,团队还研发了多个型号的干燥机,风路布局有左右回风、上下回风等方式,确保气流顺畅循环,同时结合有限元仿真分析,匹配设计多种结构形式的料车,可实现花生均匀、快速干燥,且便于装卸料。
据了解,花生收获时含水率高达40%~50%,若不能及时干燥,花生极易发芽、发霉等,甚至产生黄曲霉毒素等真菌毒素,严重影响其食品安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花生主产区干燥仍以自然晾晒为主,虽成本低,但干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对天气依赖程度高,特别是连阴雨天气,会使花生损失率显著攀升。在此背景下,该团队一直致力于农产品产地减损技术及设备研究,并于2023年牵头承担了河南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花生绿色智能干燥关键技术”,以期为我省乃至全国花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科研有险阻,苦战攻难关。科研前期,团队通过细致、全面的调研,发现花生产地机械化干燥一直面临四大问题:带壳花生热量传递受阻、收获时含水率高,导致干燥耗时长;常规干燥技术能量利用率低、能耗大;人工装卸流程烦琐,费时费工;设备投资成本高且利用率低。面对花生干燥产业痛点,农产品产地减损团队历时多年潜心攻关,在花生绿色智能干燥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新突破:采用热泵开闭一体干燥技术,高效利用外界空气热量和干燥室内回流热量,实现1度电产出2~3度电的热量,大大节约了电能,如每批次3~4吨花生干燥仅需10~12小时,每亩成本仅50~80元;采用大风机循环模式,联合热泵除湿和排湿风机除湿,大幅缩短干燥时间;设计独特的风路布局及专用料车,既增加了热风和花生接触面积、提升了干燥均匀性,又显著缩短了干燥时间并降低了人工成本。该技术具有绿色、高效的特点,且有效保持了干燥后的花生品质及发芽率,更能将花生采后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该团队负责人谢永康表示,目前该技术主要适用于花生种植大户、收购企业、加工企业等。此外,可以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共建烘干中心、设备租赁等模式,进行其他物料的烘干,进一步提升干燥设备利用率,达到一机多用、降低投资成本的目的。
“看着饱满的花生霉变发黑,我们心里就像针扎一样。”连阴雨天气给农民造成的损失,深深触动了团队每一位成员。谢永康表示,围绕花生绿色智能干燥技术,团队已构建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示范基地+用户”的成果转化模式,并在河南天赫伟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郑州中联热科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完成3项专利技术转让,生产箱式热泵开闭一体机、移动式干燥机等20余台,在正阳县等地建成了4条花生绿色智能干燥生产线。截至目前,技术已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余家,累计培训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覆盖花生种植面积1万余亩。针对今年的连阴雨天气,团队正式启用了正阳县、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干燥生产线。下一步,该团队将加快技术推广步伐,计划在全省乃至全国大面积推广花生绿色智能干燥技术,真正守护农民的“钱袋子”,让更多农业企业及农民受益,以技术创新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