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县共建大豆新品种测产现场会在永城举行 科技支撑大豆抗灾高产的鲜活样板

2025-10-30 08:55:54   来源:河南经济报


与会领导专家现场观摩大豆长势

  本报讯 (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苗苗 文/图)10月26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综合共建县大豆新品种测产现场会在永城市苗桥镇举行,来自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以及种植大户、经销商、种子企业等,共同见证大豆新品种郑1307、郑1659的丰收成果。

  在苗桥镇苗南村院市共建大豆高产示范基地——永城市朝阳家庭农场,专家组对种植在前茬为小麦的大豆新品种郑1307、郑1659示范田进行了实收测产。其中郑1307收获面积为20.39亩,收获籽粒重量为11776公斤,实测籽粒含水量为14.67%,按标准含水量13.0%折算后,实收亩产达到255.1公斤。郑1659收获面积为3.25亩,收获籽粒重量为785公斤,实测籽粒含水量为14.9%,按标准含水量13.0%折算后,实收亩产达到236.6公斤。

  测产专家组在报告中指出,郑1307的突出特点是高产稳产。郑1659株型紧凑,耐密抗倒,这两个品种都非常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在2025年豫东地区大豆生长苗期持续干旱、结荚鼓粒成熟期连续40多天阴雨寡照的不利条件下,郑1307、郑1659依然表现出高产稳产、耐逆性强等特点。专家组建议将郑1307、郑1659与大豆免耕覆秸栽培技术、症青防治技术等栽培管理技术配套推广应用,以促进黄淮海地区大豆生产的发展。

  作为郑1307的第一育种人,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副院长卢为国现场为大家介绍了郑1307的优良性状。郑1307测产结果为255公斤,虽然数值不高,但在今年前期严重干旱、后期持续45天降雨的极端天气下,这一结果实属不易。郑1307品种展现出强大耐涝能力,根系正常无腐烂,籽粒饱满,未出现早衰、倒伏现象,抗病性也极强,豆荚虽有病斑,但籽粒金黄,没有紫斑和霉粒,说明该品种对紫斑病和炭疽病等籽粒病害有较强的抗性。

  在测产仪式上,永城市副市长蒋靖山发表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他谈到永城市地处黄淮平原,是重要商品粮基地,大豆产量高,品质好,部分田块单产创下新高。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吴存祥研究员对郑1307的测产结果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在如此复杂的气候条件下,郑1307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充分证明了其品种高产稳产的优良特性和强大的适应能力。吴存祥还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大豆产量和品质提出了建议。

  苗桥镇种地大户陈安民分享了种植郑1307品种的情况,他讲到今年种植了460亩大豆,在市农业农村局领导和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的指导下,虽受干旱和阴雨天气影响,但整体产量仍比较高,非常感谢领导和专家们的支持与帮助。

  企业代表安华兵介绍品种推广情况,2019年郑1307百亩实收亩产突破300公斤,此后8年在黄淮地区实收亩产稳定超300公斤,2023年成黄淮地区推广面积第一的中小粒大豆品种。它抗倒伏、不裂荚、落叶干净、底荚高度适中、易机收、产量高、抗病性强,抗逆性和稳定性突出。2021年新乡暴雨、2023年驻马店秋雨、今年河南多地阴雨,它都表现出色。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俊忠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大豆单产提升示范田通过良种良法良机的集成融合,达到了稳产高产效果,成为科技支撑抗灾夺丰收的鲜活样板,要求把好经验、好技术大面积推广开来,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丰收成果。

  此次测产现场会的成功举办,与会专家和领导一致认为,郑1307、郑1659具有高产稳产、抗病抗倒、结荚集中,落叶好等特性,特别适合大面积机械化种植。结合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黄淮海地区的大豆生产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为保障国家大豆产业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