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文/图

吕中伟与村民讨论种植方案
在兰考县闫楼乡,有一个郭东村。它虽不起眼,却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浆果(葡萄)研究室主任吕中伟心中占据了无比重要的位置。这里,不仅见证了他科研生涯的高光时刻,更成为他心灵归宿的港湾。近日,记者走进郭东村,深入了解吕中伟与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
初遇郭东村:双向奔赴的责任
2018年年底,吕中伟在实施院县共建(兰考县)项目时,结识了郭东村党支部书记郭永红。那时的郭东村虽已脱贫,但村庄面貌朴素,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空旷的田野和年迈的村民,是典型的“空心村”。吕中伟带领研究室的葡萄团队入村开展详细调查,在与村“两委”干部深入交流后,决定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单位,发展葡萄种植产业。
“吕老师,我们郭东村需要你,需要科技的力量来改变。”郭永红紧握着吕中伟的手,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渴望。那一刻,吕中伟深感责任重大。“郭东村的困境,是无数中国农村的缩影;乡村振兴,正是我们这一代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他暗下决心,要用专业知识为郭东村带来新希望。
曾被誉为“葡萄中的爱马仕”的阳光玫瑰,成为吕中伟团队与郭东村合作的桥梁。早在2012年,园艺研究所便将其引入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豫东试验站核心示范园,经过多年研究,掌握了一套成熟的栽培管理技术。当郭东村决定引进这一品种时,吕中伟知道,这不仅是一次农业技术的推广,更是一次对乡村未来的投资。
耕耘郭东村:科技赋能的实践
万事开头难。宣传葡萄高效种植时,因前期投入较大,许多村民望而却步。“村干部带头种,效益好了再让群众种。”郭永红提议。2019年春天,在园艺研究所技术支持下,6名村干部各自认领20亩土地,建成120亩“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基地。
在郭东村的日子里,从土地规划到架材选择,从避雨棚搭建到花果管理,每个细节吕中伟都亲力亲为。冬天的寒风中,他与村民讨论种植方案;夏天的骄阳下,他指导花果管理。每当看到葡萄茁壮成长时,心中便充满喜悦与期待。
技术指导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吕中伟团队探索采用“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建园+统一承包给农户(分散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将零散的小生产整合为规模化种植,充分调动果农的生产积极性,有效缓解葡萄规模化种植的用工难题,确保技术精准落地。在一次技术培训中,吕中伟发现部分果农对疏果工作不够重视,导致果穗过大,影响品质。他立即组织现场会,示范疏果标准,耐心解释其对提高品质的重要性。村民们的疑惑逐渐转化为理解,这让他深感欣慰。
经过一年多的耕耘,郭东村的120亩“阳光玫瑰”葡萄迎来丰收。从2019年3月建园到2020年9月挂果,仅18个月便实现190万元销售额,两年投入成本全部收回,个别地块还有盈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吕中伟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村民郭二兵的12亩葡萄园因管理规范、葡萄质量好,成为第一批尝到甜头的人。2021年,他又扩种了5亩。像郭二兵这样的年轻农民涌现出来,他们成为葡萄种植的主力军,也激励着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2021年,郭东村新增140亩阳光玫瑰,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那个曾经的“空心村”如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情定郭东村:共筑未来的信念

郭东村阳光玫瑰葡萄
“阳光玫瑰”葡萄以高甜度、浓郁香气和细腻果肉著称,市场售价一度飙升至几十元一斤。然而,随着种植面积扩大,品质参差不齐,价格波动极大。这背后,是种植户未能掌握优质生产技术。作为科研工作者,吕中伟深知必须推广规范栽培管理技术,走优质化、品牌化道路。从定植沟挖掘到有机肥准备,从架材选择到避雨棚搭建,每个细节吕中伟都要求规范化、标准化。在树形培养和花果管理关键期,他和团队每周都到郭东村指导一两次,每一次指导,都是对技术的精准传递,也是对村民信心的增强。
郭东村村民的踏实肯干深深感染了吕中伟。从一棵棵小苗到硕果累累的葡萄园,他们共同经历了无数日夜。如今,吕中伟与村民们不仅是科研与生产的伙伴,更是共同奋斗的家人。
目前,郭东村阳光玫瑰葡萄基地面积从120亩发展到760亩,带动兰考县仪封乡、葡萄架乡、考城镇等乡镇发展约2300亩,成为河南省最大的“阳光玫瑰”葡萄基地。在园艺研究所的帮助下,郭东村倾力打造葡萄品牌,在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后,2021年年底获评“河南省第四批绿色食品示范基地”,2022年年初喜获“河南省我最喜爱的绿色食品”称号,并成功入选河南省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葡萄产业直接带动26户脱贫户和监测户发展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带动220户群众稳定增收,近460人实现就近就业。
特别让吕中伟感到欣慰的是,在今年黄淮区域前期持续干旱高温,而8~9月葡萄成熟季又逢连续阴雨,市场行情持续低迷,葡萄种植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情况下,郭东村的阳光玫瑰葡萄因为品质超群在国庆期间已全部销售完毕,而且售价稳定,果农亩净效益达到0.7万~1.2万元,果农的信心不减,纷纷表示继续努力发展好郭东村的葡萄产业。
科研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在郭东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吕中伟和他的团队将与村民携手共进,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他相信,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就一定能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让郭东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郭东村,我心中的家!”吕中伟深情地对记者说。
记者手记
有人追逐着舞台上光芒万丈的明星,有人喜欢赛场上摘金夺银的健将。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外表和铺天盖地的流量,却以自己的方式,为乡村振兴默默耕耘,吕中伟便是其中的代表。
吕中伟初遇兰考县闫楼乡郭东村时,这里是个典型的“空心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年迈的村民和空旷的田野。面对这样的困境,他深感责任重大,毅然决定用专业知识为郭东村带来希望。他带领团队,引入阳光玫瑰葡萄,开启了科技赋能乡村的征程。从土地规划到架材选择,从避雨棚搭建到花果管理,每一个细节他都亲力亲为。面对村民的观望,村干部带头种植,他提供全程技术支持。最终,120亩葡萄园在18个月内实现190万元销售额,两年投入成本全部收回。
吕中伟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品质才是长远发展的关键。他推广规范栽培管理技术,走优质化、品牌化道路,让郭东村的阳光玫瑰葡萄基地从120亩发展到760亩,还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约2300亩,成为全省最大阳光玫瑰产区。
在时代的浪潮中,像吕中伟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把扎根乡村作为自己的高光时刻,把乡亲们当作自己的亲人,用科技和智慧改变农村面貌,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他们才是值得我们追逐和学习的榜样。
人物名片:
吕中伟,中共党员,研究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浆果(葡萄)研究室主任,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豫东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农学会葡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主要从事葡萄宜机化绿色节本优质高效关键技术方面科技创新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项目40余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示范基地效应奖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