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张百强
近期,伴随一次次的气温下降,羽绒服又迎来了销售旺季。有消费者反映,市场上“300元以下难购真羽绒服”,而一些高端品牌羽绒服售价高达三四千元。
“300元以下难购真羽绒服”论断的出现,越来越多地左右着消费者对羽绒服是否为真的判断,影响着人们对于羽绒服的选择。但在笔者看来,这一声音的不断传播,道出的是羽绒服市场的成本逻辑,却也容易让消费者陷入“唯价格论”的误区。事实上,价格只是衡量羽绒服品质的参考之一,绒子含量、充绒量、执行标准等指标,才是判断其是否“物有所值”的核心依据。
价格的参考意义,源于羽绒服的成本构成。一件羽绒服,假设填充绒子含量90%的白鸭绒、填充量150克,羽绒原料成本约63元至83元,加上面辅材料和人工,核心成本在126元至248元之间,再算上其他成本,一件羽绒服的合理售价不太可能低于300元。如果充绒量更多,或者填充的是鹅绒,价格会更高。这一数据揭示了低价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比如充绒量不足、绒子含量偏低,或是用“水禽丝”冒充羽绒的乱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价高就一定质优”,部分高端品牌的溢价可能源于营销而非品质,盲目追求高价同样不理性。
作为消费者,应该理性地认识到,比价格更重要的,是羽绒服的“硬指标”与标准门槛。我国羽绒服标准已全面比肩国际,且多项指标更严——绒子含量、耗氧量、清洁度等关键指标的要求,均高于欧美等地区。像浙江省平湖市推行的质量分级,聚焦绒子含量、蓬松度等5项核心指标,让6万余件羽绒服有了“品质标签”。这意味着,即使在合理价格区间内,符合更高标准、分级更优的产品,保暖性与耐用性往往更胜一筹。反之,若只看价格忽略指标,即便花了高价,也可能买到绒子含量不达标、清洁度不合格的产品。
对消费者而言,跳出“唯价格论”需掌握实用方法。首先看标签,认准绒子含量而非含绒量,前者更能体现羽绒品质;其次查标准,优先选择符合国标的产品,警惕“羽绒棉”“科技绒”等易混淆概念;最后选渠道,关注参与质量分级的品牌或正规平台,降低买到假货的风险。
羽绒服的核心价值是保暖与舒适,价格只是品质外在表现之一。随着监管部门推动全国产品质量分级,企业更注重以标准与质量为立足点,消费者也应建立“重指标、看标准、比品质”的选购思维。唯有如此,才能避开低价低质与高价虚标的陷阱,真正买到“物有所值”的羽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