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技术引领 传统技艺生辉 兰考以知识产权撬动民族乐器产业升级

2025-11-04 10:19:19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栗凤娇 通讯员 杨惠勇

  在兰考县,曾经的风沙盐碱地如今正焕发着文化与产业交融的蓬勃生机。依托独特的泡桐资源和深厚的民族乐器制造传统,兰考县以知识产权为核心驱动力,走出了一条“产业升级+文化体验+区域品牌”三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成功获评“中国民族乐器之乡”“中国民族乐器制造新高地”,成为全国民族乐器产业的标杆。这是记者11月2日从河南省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中心获得的消息。

  技术创新赋能传统技艺

  “以前做古筝,全靠老师傅凭经验手工开榫、调音,一天最多做两三台。现在用上了专利设备,效率翻了几番,音质还更稳定。”兰考焦桐乐器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台由河南大学与企业联合研发的设备,正是兰考县推动民族乐器制造智能化、标准化的缩影。

  近年来,兰考县积极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引入河南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高校专家团队,聚焦古琴、琵琶、阮等传统乐器核心工艺,攻关声学材料、智能组装、激光雕刻等关键技术,累计研发、推广30余项创新成果,生产效率提升25%以上。与此同时,兰考县成立民族乐器协会知识产权联盟,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专利池”,累计申请专利388件,占全县专利总量的17.6%。

  在品牌保护方面,兰考县同样走在前列。全县民族乐器企业已注册商标400余个,并积极申报“兰考古筝”“兰考古琴”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探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双标保护模式,有效遏制低价恶性竞争。

  文旅融合升级沉浸式体验

  走进堌阳镇的“音乐小镇”,琴声悠扬,古韵与现代元素交融。这个总投资8亿元、分三期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已吸引40余家知名乐器企业入驻,集生产、销售、培训、演艺于一体。游客可在琴史博物馆追溯民族乐器千年脉络,在非遗工坊亲身体验古筝制作,还能在音乐厅聆听专业演奏——这正是兰考县打造的“可体验的知识产权”文旅新场景。

  兰考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精心设计旅游线路,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其中,“研学之旅”依托中央音乐学院等6所高校设立的研学基地,开设“知识产权小课堂”,学生们可亲手操作专利调音设备,甚至参与乐器设计。而在徐场村和范场村这两个“前店后厂”的乐器专业村,90%的村民从事乐器制造,年产乐器10万余台,年产值达1.8亿元。

  全链条发展打造区域品牌

  60年前,兰考人民在黄泛区种下泡桐,以防风固沙。如今,这种木质疏松、共鸣性强的树木,成为制作民族乐器音板的“黄金材料”。为推动产业升级,兰考县设立民族乐器发展服务中心,并在郑州工商学院兰考学院开设乐器设计、演奏、电商直播等专业,已培养专业人才1400余人。

  “过去卖桐木,一斤几毛钱;现在做成古筝,一台能卖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堌阳镇相关负责人感慨道。通过知识产权赋能,兰考县已构建起“种植—制作—展示—销售—电商—物流—演艺—培训”全链条产业体系,年产值从2亿元跃升至30多亿元,增长15倍。全县现有民族乐器及配套企业219家,吸纳就业1.8万人,年产乐器70万台,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其中90%以上的民族乐器音板产自兰考。

  品牌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焦桐”“三好”“弘音”等品牌声名远播,产品出口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央音乐学院在兰考设立民族乐器发展研究院和考级考点,16所高校在此建立研学基地。更令人欣喜的是,“筝乐育苗”“民族乐器进校园”活动覆盖15所乡镇中小学,“千人筝团”在全国巡演,原创作品《焦桐花儿开》将焦裕禄精神与民族音乐深度融合,让“好乐器,兰考造”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2024年,兰考县民族乐器产业吸引游客2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41.6%。从风沙盐碱地到民族乐器新高地,兰考县用知识产权赋能传统技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