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善故事化积怨

2025-11-04 09:15:38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罗合力 通讯员 刘西宁

  “都是一家人,以前为了几分地伤了和气,现在想想真不值!”近日,在宁陵县华堡镇孝善园矛盾纠纷调解室里,该镇柿子王村村民张进喜紧紧握住堂兄张石斤的手,眼眶泛红。这场持续十余年的耕地矛盾,在县人大代表、县工商联副主席、河南天明鸽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楚维向的调解下,伴着孝善园里“六尺巷”“孝亲敬老”等故事的浸润,终于画上圆满句号,而这正是华堡镇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生动缩影。

  张进喜与张石斤因祖辈遗留的耕地边界划分问题产生分歧。随着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耕地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逐年提升,原本模糊的边界成了兄弟俩的“心病”——张进喜认为张石斤多占了近1米地影响自家播种,张石斤则坚持边界从未变动,双方从最初的口角争执,逐渐升级为田间对峙,甚至影响到两家子女的正常往来。此前,村网格员多次上门调解,提出按历史台账重新丈量、邀请族中长辈见证等方案,却因两人情绪对立始终未能达成共识。

  得知这一情况后,楚维向主动对接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决定依托孝善园的文化氛围开展调解。调解当天,楚维向没有直奔矛盾焦点,而是先带着兄弟俩参观孝善园的“孝善文化墙”,逐字讲解“六尺巷”中“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以及本地村民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的真实故事。“大家都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堂兄弟,为了几分地闹得形同陌路,不仅寒了亲情,也让村里人笑话。”楚维向的话直击人心,再加上墙上一幅幅孝善图的感染,兄弟二人的情绪逐渐平复。最终,在“谦让”精神的感染下,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自愿重新丈量耕地、明确边界,并签订调解协议,多年积怨彻底冰释。

  这场矛盾的顺利化解,离不开华堡镇近年来构建的“党建+网格+大数据+多元调解”治理体系。为筑牢基层治理“第一道防线”,该镇以党建为引领,将全镇精准划分为262个网格,党员优先担当网格员,实现“党员带头、网格覆盖、服务到户”;搭建镇级大数据平台,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的矛盾纠纷,可通过手机App实时上传,平台根据矛盾类型分流至对应部门;组建起由“两代表一委员”、网格员、“五老人员”等组成的多元调解队伍,针对不同矛盾类型精准匹配调解力量,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截至目前,华堡镇通过该体系已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余起,化解成功率达98%以上,其中邻里纠纷、耕地矛盾等常见纠纷平均处置时间缩短至2天。“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党建引领,优化网格服务与大数据平台功能,让多元调解队伍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切实守护好群众的幸福生活。”华堡镇党委书记张治国表示。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