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文/图

一粒种子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在延津这片黄河故道的热土上,答案已然揭晓。它赋能“中国第一麦”筑起超百亿级全产业链,撑起全国现代农业三产融合高地,更让县级种子企业跻身全国小麦商品种子销售前十强;它助力小麦、花生斩获“国字头”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推动西甜瓜直供胖东来,还培育出陈学中、胡成根等一批农业领军人才……
作为中原农谷最大东部片区,延津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携手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正焕发出澎湃动力,奏响院县共建“四重奏”,谱写着乡村振兴新乐章。
序曲 田间地头的科技交响
10月16日,延津县马庄乡宋庄的豫花93号花生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基地里,院县共建花生专题负责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张翔手持话筒,站在泥泞的田埂上,为当地农户详细讲解花生收获晾晒的注意事项。
与此同时,延津县帝益麦种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该公司总经理陈学中正穿梭在生产线间,“为缓解小麦晚播造成的影响,我们必须把播前准备工作做到极致,这可关系到农户一年的收成。一旦雨过天晴,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为订单农户提供服务。”
而在不远处的田野上,延津县亲邻友帮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苏祥学、延津县成根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成根等“土专家”,正带领社员们抢收花生。“以前遇到这些问题都不知道咋办,现在有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指导,我们心里有底多了。”苏祥学笑着说。
在省会郑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处负责人和院县共建项目主持人等正在召开会议,研究抽调项目技术人员迅速组建跨学科应急科技服务团队,一场服务延津县秋收麦播、抗灾保产的战斗已经打响……
第一乐章 一张蓝图绘到底
延津县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院县共建工作,始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共同追求。自2012年院县携手共建以来,双方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政策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科技赋能,共同绘制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的发展蓝图。
延津县作为农业大县,近年来全力构建小麦全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针对自身科研力量薄弱、精深加工技术欠缺等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迫切需要优质、高产、抗病、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花生等新优品种,以及适合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集成化、模式化的绿色生产管理技术等。
院县共建项目主持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罗鹏告诉记者:“针对当地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延津县十多年来先后入选四轮院县共建县,专家团队始终保持一张规划管到底的定力,立足区位优势和生产传统,坚持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一体化发展,坚持三产融合与品牌培育相结合,坚持科企融合发展。”
为深化院县科技合作,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先后选派4人到延津县挂职科技副县长,每年选派专家百余人次深入延津县开展技术指导。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在延津县集成示范并推广应用,让科技赋能传统农业。
在2023年开启的新一轮院县共建工作中,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联合其他5个兄弟院(所),针对当地小麦、花生、甜瓜等传统优势产业存在的问题,以更高的视角和更新的理念开展科技攻关与技术服务,推动延津县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取得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形成三产融合、乡村富美的美好景象。

延津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和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会
第二乐章 打造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完美闭环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新友带领专家团队在延津高油酸花生基地进行现场指导。
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既是科技创新的堵点,也是高效农业的痛点。延津县院县共建工作通过协调统一的政策机制、双向赋能的人才技术,形成“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经济发展”的闭环。以2024年为例,针对延津县自身发展瓶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县共建项目组整合了院县双方育种、栽培、植保、土肥、园艺、加工等学科的技术人员,组建了跨学科的科技服务团队,下设7个当地急需的技术专题和任务,通过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等方式,实现科技服务的精准化和高效化。
科企双方联合开展新品种选育、目标性状定向改良等技术研发,签订多项合作协议,企业每年向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提供品种转让和技术服务费500余万元,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郑麦136、郑麦918等新品种在延津县示范推广,科企双方通过开展目标性状改良研究,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院县共建团队还与克明面业、鲁花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展联合品质评价与制品分析,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优质小麦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与产业化开发专题负责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吴政卿参与了全部轮次院县共建工作,见证了延津县“中国第一麦”品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以其团队选育的郑麦136为例,在推广初期,由于是新品种,农民朋友心里没底,不敢轻易引种,只能先找有科技意识的农户示范推广种植。多年示范结果显示,郑麦136是一个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品种,终于得到大家的认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成为当地小麦种植的主导品种之一。据统计,2024年延津县郑麦136的种植面积已占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的30%以上,经专家测产,郑麦136实打验收每亩875.2公斤,位列我国冬小麦区高产纪录新榜单。
在种植技术上,院县共建团队积极探索“小麦—花生”周年一体化高效种植模式,实现了作物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推广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病虫害管理、统一机收、统一收购等“五统一”种植管理模式,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十余项绿色栽培技术,实现示范区化肥减施10%~15%、农药减施30%的目标,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附加值。在“五统一”种植管理模式基础上,院县共建创新性地提出“科研单位+政府+龙头企业+农户”的“四位一体”订单种植模式,保障农民收益,全县50万亩优质强筋小麦实现了订单种植,形成了稳定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年增收7500万元以上。

院县共建优质小麦专题团队专家现场传授麦田管理技术
院县携手,一端是科技创新,一端是生产应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把大量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延津县田间地头,根据示范应用效果进行校正提升;反过来,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推动科技工作者带着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双向良性互动,共同进步,完美打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第三乐章 订单农业助推三产融合,推动产业升级
订单农业是延津县院县共建最主要特征之一。在订单农业模式的有力推动下,延津县借助院县共建这一契机,成功构建起一产优化结构以提升效益、二产深化科技与企业合作实现集群发展、三产着力打造区域农旅品牌的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态势。
院县共建后,延津通过新品种引进推广,推动农户更新种植理念、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科研单位+企业+基地+农户”订单模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普通小麦向优质强筋小麦的转型。目前,延津县以郑麦136、郑麦918、郑麦1905为主导品种的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占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的60.2%,全部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和订单收购。通过配套栽培技术实施,45万亩绿色小麦和8.1万亩有机小麦基地(茅台酒厂原料基地)获得认证。
据张翔介绍,经过近三年院县共建的实施,延津县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一是种植方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自主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效果显著,创造了延津县花生高产纪录;二是花生深加工发展势头强劲,鲁花高油酸花生油加工厂落地延津县,食用花生种类繁多、品种影响力不断增强;三是延津县大果花生出口优势明显,在院县共建团队的帮助下,延津县成根商贸有限公司与山东省出口企业合作,推动豫花93号高油酸花生出口;四是延津县大果花生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延津县大果花生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区域品牌优势增强。
2024年,延津县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3.3亿元,同比增长3.5%。同时,深化科企合作。目前,延津县60%以上涉农企业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建立紧密联系,推动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院县共建以来,双方紧密合作,以科技为依托,坚持集群化发展理念,把培育产业龙头和资源招商相结合,创建了占地11平方千米的食品产业园,形成以小麦为头雁,以“面粉—面条—面点—速冻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物流”产业链为两翼的“雁阵”发展布局。2024年延津县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80亿元,带动就业2.1万人。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在院县共建团队的支持下,延津县以小麦为核心主题,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了小麦创意文化园和中小学研学基地。同时,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与自然风光优势,打造众多观光旅游项目。不仅建成小麦主题公园与2000平方米的小麦文化馆,还创作出麦秆画、面塑、花馍等特色文创产品,广泛传播延津小麦文化。通过举办美食节、麦田诗会、手工艺展等活动,并借助中国农交会、豫沪对接会等平台宣传推介,持续提升延津小麦的知名度。另外,院县共建团队在延津县石婆固镇南秦庄村打造的葡萄长廊、荷花观赏园等景点,也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这些项目在丰富游客旅游体验的同时,为当地农民开辟了增收渠道,助力延津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南秦庄村甜瓜
第四乐章 现代农业高地建设初见成效
在院县共建的助力下,延津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小麦品牌强势崛起、花生品牌稳步发展,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深度联动、共生共长,共同铸就了延津大农业品牌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繁荣格局。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以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延津县产业园小麦科创研发与检测中心平台建设提供了技术指导,丰富了“延津麦·强筋面”品牌内涵,提升了延津县“中国第一麦”品牌知名度。延津县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确定为“全国优质强筋小麦品牌创建示范区”,以延津小麦为代表的新乡小麦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估值97亿元,延津县成功入选全国优质小麦全产业链典型县。“延津小麦”入选2024年河南省“我最喜爱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其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同时,“延津花生”也获得农业农村部2024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进一步提升了延津花生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南秦庄村的甜瓜基地与新乡胖东来超市结成对子,成为超市的供货基地,显著提升种植户的收益,也扩大了南秦庄村甜瓜产品的知名度。省委书记刘宁在调研院县共建南秦庄村甜瓜种植专业合作社时,对院县共建推动南秦庄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肯定。
院县共建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和致富能手的培养工作。通过精心组织各类培训班和现场指导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致富能手。胡成根在院县共建专家的指导下成立了延津县成根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专注于花生的种植、收储加工及出口贸易;李培信、李元智等“土专家”则自创“三个改变三个增加”小麦高产栽培模式;彭良成等大学生回乡创业后创办新乡市联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在院县共建的有力推动下,延津县催生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以延津县帝益麦种业有限公司为例,其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深度合作,在小麦种子繁育、生产加工及农业技术研发领域成效斐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不仅向该公司转让郑麦136、郑麦918品种权并推动大规模推广,更在院县共建项目团队的指导下,助力其将郑麦136生产基地从8000亩拓展至35万亩。2024年,该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1200万亩,种子销量从2023年的1.4亿斤增至1.6亿斤,企业成功跻身全国小麦种子销售前10强。目前,公司已与中原农谷合作完成股份制改造,预计明年登陆新三板。
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来一行到延津县调研“三夏”工作期间,深入延津县帝益麦种业有限公司,对公司发展给予鼓励,强调要与科研单位建立紧密的协同创新机制,搞好成果转化,把好品种尽快推广开。
此外,延津县创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形成“小麦—面粉—面制品—休闲食品”百亿级产业集群,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年均增长40%。

延津县小麦新品种示范田
一粒种子的力量有多大?曾经的幼苗,如今在延津县已经长成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眼下,院县共建团队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精心弹奏着院县共建的“四重奏”。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节奏;每一段旋律,都奏响着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在这美妙的“四重奏”中,院县双方正用智慧和汗水,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谱写着一曲属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赞歌。
注:本篇图片皆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