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张百强
当“停车难”成为困扰城市居民的顽疾,机械车位本应是缓解供需矛盾的“救星”,可在江苏、安徽、贵州等地的不少住宅小区,它却沦为长期闲置的“摆设”。“不好用、难拆除”的尴尬背后,追问声始终萦绕:机械车位的闲置困局、尴尬处境到底源于谁?答案藏在开发商为应付验收而忽视民生需求的短视操作里。
机械车位进驻小区,不少时候并非出于解决居民停车难题的真心,而是开发商为通过规划验收的“权宜之计”。当前,部分城市对新建小区的车位数量有硬性指标,一些开发商为节省成本,往往以减少地面开挖、增加机械车位的方式凑数。问题随之而来,车位小、停车难,甚至停不进去,为居民带来的是“有又好像没有”的困扰。
更让人头疼的是,机械车位的日常维护、定期检修都需要专业团队和资金投入。可不少开发商在小区交付后,便将维护责任“甩锅”给物业或业主,高昂的维护费让物业难以为继,业主也不愿额外掏钱。久而久之,不少机械车位出现升降卡顿、扫码失灵等问题,坏了没人修、修了没人管,原本就“不好用”的车位彻底变成“不能用”,陷入“有位不能停”的无奈。
开发商的这波操作,最终让机械车位的尴尬落到业主身上。对业主而言,这些车位既无法满足日常停车需求,又因“难拆除”的特性占用小区空间,想拆拆不了、想用用不成,只能任由其沦为“空间包袱”。而开发商早已完成验收、实现交房,对后续的车位闲置困境漠不关心,民生痛点成了他们“甩锅”后的“无关痛痒”。
机械车位的闲置尴尬,本质上是开发商“重验收、轻民生”的产物。要想破解困局,首先,应从修订行业标准入手,修订立体车库建设标准,引导安装尺寸更大、承重更强的设备,以适应大型新能源汽车停车需求。其次,需要监管部门加强对小区车位规划的全流程监督,杜绝开发商“凑数式”设计,并明确开发商后续维护责任,避免其“一交了之”。唯有让顶层设计与设施规划真正围绕居民需求,才能让机械停车位成为缓解“停车难”的有效助力,而非为民生徒增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