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瑞苹
初入行,采访经验不多,但那次南乐之行,却把田埂上的泥泞、前辈的身影,深深烙在我心间。
九月的豫北,秋雨淅沥,我和郭俊娟老师一起到南乐县花生种植基地采访。车子刚到村口,雨就下大了,细密的雨丝打在脸上发凉。“走,去地里看看。”郭老师扛起相机,踩着路边的草甸就往田里走。我跟在后面,看着脚下越来越黏的泥土,忍不住小声嘀咕:“雨这么大,要不就在路边拍几张?”
郭老师回头看了我一眼,脚步没停:“路边能看到啥?花生种得好不好、技术用得到位不到位,得蹲到垄沟边才知道。”说话间,我们已经走到田埂上,泥浆顺着鞋底往上粘,每走一步都要使劲拔脚。不远处,南乐县种粮大户袁国占正带着农户查看花生长势,裤脚卷到膝盖,小腿上满是泥点。
“袁大哥,这高油酸花生种多久了?和老品种比着咋样?”郭老师直接蹲在田埂上,掏出录音笔就问。袁国占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笑着说:“去年开始跟着省农业科学院试种豫花93号新品种,你看这果荚,又大又饱满。以前种老品种,亩产也就600斤,现在最少900斤,今年雨水顺,有望突破1000斤。”
郭老师凑过去,用手轻轻拨开花生秧,仔细看着根部的结荚情况:“这起垄种植的行距、株距,都是按省农业科学院的技术标准来的?”“可不是嘛!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常来指导我们,啥时候播种、啥时候施肥,都给说得明明白白。”袁国占指着田里的花生垄说。
郭老师一边拍照,一边提醒我:“小冯,你记着,农户的话最实在,这些具体的产量数字、技术细节,比任何口号都管用。”他蹲在泥地里,调整着相机角度,非要拍到花生果荚的特写。为了找个好角度,她甚至半跪在田埂上,裤腿沾满了泥浆。
雨越下越大,我们的衣衫都湿透了,鞋子上的泥浆厚得能当“鞋跟”。往回走的时候,我忽然懂了什么是“好新闻在基层”。正如郭老师所说:“做农业报道,不能光听会场里的签约数字,得去田里看看庄稼长得咋样,问问农户能多赚多少钱。你脚底的泥越多,写出来的稿子才越有分量。”
这次南乐之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道理,却给我上了最生动的一课。田埂上的泥泞是最好的教材,老师的言传身教是最真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