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喜
采访的经历不少,唯有在拓宽贾鲁河河道工地的中餐难以忘怀。
1996年的冬天,中牟县组织各乡镇群众到贾鲁河中牟县段拓宽河道。那时开挖河道没有机械,全靠人工作业。铁锨、箩筐是劳工们的工具,条件稍好点的乡镇,配有拖拉机。
开工在吃过早饭的七点钟。冬日的七点钟,天刚蒙蒙亮,群众顶着薄雾,吆喝声在河道上空回响。
根据安排,中牟县的报社和电视台、广播电台需要到工地上采访河道开挖进度,挖掘感人的故事。我所在的报社分三批进驻工地采访先进乡镇的故事。
为了寻找新闻亮点,我和电视台、广播电台的记者从贾鲁河中牟县段岗头桥点位开始,一直往西走。本想着寒冬到河道采访,会非常冷,穿得很厚。
步行不到一公里,感觉身上发躁。棉衣脱了,抱着。脚下的胶泥让我们一步一踉跄。一直走了八九公里,才找到采访的人物。
不知不觉中,已经错过了午饭饭点。我们来到村里在河道旁的驻扎点时,厨师不好意思地说:“我们下午就完工了,今天中午是最后一顿饭。”
“就剩辣椒和猪头肉了。”
“还有馍没有?”
厨师麻利地捅开煤火,将馒头放进了蒸笼。厨师切好辣椒和猪头肉,不多时,一大碗猪头肉炒辣椒送到了我们手中。
三个大馒头下肚,感觉还有饥饿感。当饥饿感被五个馒头赶走时,厨师开玩笑地说:“小伙子好饭量,还能再吃一个不?”
当第六个大馒头下肚后,我慢悠悠地站起来,伸了一个懒腰:“饱了,舒服了!”
第二天,同事们都知道我在临河食堂吃了一大碗辣椒炒猪头肉和六个馒头,赞我能吃,也成了同事们的“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