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剑”出鞘护绿水青山 ——孟州精良设备赋能高效环境治理

2025-11-08 11:01:16   来源:河南经济报

  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战场上,违法者与执法者之间的“猫鼠”较量从未停止过。一些心存侥幸的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绞尽脑汁与执法人员“捉迷藏”:或是利用无组织排放的方式偷偷释放挥发性有机物(VOCs),或是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期间顶风偷偷生产,或是使用“黑尾巴”超标重型柴油货车穿梭运输,或是借着沉沉夜色的掩护违规排放大气污染物……这些自以为高明的“暗度陈仓”伎俩,一度给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然而,时代在变,科技在进步。面对日益隐蔽、复杂的违法排污行为,焦作市生态环境局孟州分局坚持向科技要效能,以装备强力量,一大批高科技环境执法装备相继投入使用并大显身手。

  “嗅觉”灵敏 PID直指“无形杀手”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形成臭氧和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前体物,对大气环境影响显著。部分违法企业利用其无形无味(部分有特殊气味)的特性,生产中常常将应当密闭的车间门窗打开,或是不开启集中收集处理设施的引风机,从而使自身生产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通过上述无组织排放行为偷偷排放,降低治污成本。

  一天,某麻将生产企业车间内,该分局执法人员手持一个类似对讲机的设备,正在对上漆彩绘车间内的空气质量进行扫描,屏幕上数值的轻微跳动,立刻引起了他们的警觉。这正是该分局配备的手持式挥发性有机废气PID检测仪。它拥有极高的灵敏度,能够实时检测出ppb(十亿分之一)级别的VOCs浓度。执法人员介绍:“以前企业说他们达标排放,或者声称没有泄露,我们很难快速验证。现在有了这个‘电子鼻’,靠近生产设施、管道接口,甚至是厂界的下风向,数值一旦异常升高,就能立刻锁定VOCs的逸散点或者无组织排放区域,让那些看不见的‘隐性污染’无处遁形。”

  凭借PID检测仪的快速筛查和初步定量,该分局执法人员能够迅速定位问题点位,为后续的深入调查和固定证据提供了明确方向。过去依赖群众举报或偶然发现的情况大为改观,执法行动变得更具针对性和主动性。

  “视觉”锐利 红外热成像仪穿透“伪装”

  如果说PID检测仪强化了执法人员的“嗅觉”,那么手持式红外热成像仪则赋予了他们一双能够“透视”污染的火眼金睛。这款设备利用前端锗光学镜头(对红外线有高透过率,可见光无法透过)收集目标物体所发射出的、人眼不可见的红外辐射能量,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然后,仪器内强大的图像处理芯片会接收这些电信号,并将其转化成人类肉眼可见的图像实时显示在屏幕上。

  在一次对秋冬季重污染天气管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突击检查中,该分局执法人员来到一家泡沫加工企业。表面上,厂区车间内一片寂静,各种生产设备均未开启,管控措施完全落实到位。但当执法人员打开红外热成像仪时,只见两台分切机在屏幕上呈现的“热力图”均为红色(温度高的区域用红色、橙色表示,温度低的区域用紫色、蓝色或黑色表示)。这证明两台设备虽然目前没有运行,但存在明显温度差异。而重污染天气管控已经启动了两天,管控启动前停产的话,任何设备都不应该有这样高温的“热力图”。这侧面反映了该企业可能在管控期间违规生产,导致两台生产设施余温尚存。当企业主看到眼前的一幕,不得不在红外热成像仪的“火眼金睛”下承认了自己见执法人员来了,仓促拉了全厂的电闸,想借此蒙混过关的违法行为。

  “移动哨兵”遥感监测车锁定“流动污染源”

  重型柴油货车是道路移动源污染的大户,据统计,全国所有重型柴油货车一年排放的氮氧化物总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为了打击超标排放车辆,该分局引入了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车,这辆“移动的监测站”可悄无声息地部署在重点路段,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对过往车辆的尾气排放进行瞬时监测。

  它通过发射和接收特定光束,能够在短短0.1秒内分析出尾气中多种污染物的浓度,并自动识别车辆牌照。一旦检测到超标车辆,数据会立即上传至监管平台,为后续的追踪处理和处罚提供精准依据。这改变了过去“人海战术”设卡拦车的低效模式,实现了对“流动污染源”的大范围、高效率筛查,极大震慑了那些心存侥幸、驾驶超标货车上路的运输单位和个人。

  “天空之眼”无人机巡航扫除“监管盲区”

  面对厂区面积大、建筑结构复杂或存在高风险区域不便进入的企业,传统的地面巡查难免存在死角。无人机的投入使用,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成为执法人员的“天空之眼”。

  一次,执法人员利用无人机开展日常空中巡查,在一家废弃的钢管厂内发现有人非法从事“小炼铝”生产,现场堆放着大量危险废物“铝灰”,执法人员立刻利用无人机空中拍照取证,很快便将违法行为人抓获归案。

  类似这样一些利用隐蔽偏僻位置、建设高墙大院来逃避监管的违法排污行为,传统地面巡查往往难以发现和固定证据。而无人机由于具备视野开阔、机动灵活、不受地形限制的优势,能够轻松覆盖人工难以触及的角落、屋顶、废弃厂房及广阔的建筑工地等,让那些试图利用地理屏障逃避监管的违法行为彻底暴露在“天罗地网”之中。

  科技赋能 执法效能实现质的飞跃

  高科技装备的深度应用,不仅是工具的简单叠加,更是执法理念、模式和效能的革命性提升。该分局通过将PID检测仪、红外扫描仪、遥感监测车、无人机等现代化执法设备有机结合,构建起“空地一体、人机协同、测巡联动”的立体化执法侦查网络。

  这套网络实现了精准锁定:改变“大水漫灌”式的排查,能够快速精准地直击问题核心,大幅提升执法效率;证据固化:获取的数据、图像、视频客观、准确、直观,形成难以辩驳的证据链,增强执法的公信力和威慑力;强力震慑:让违法者清醒认识到,任何企图利用时间差、地理屏障或技术隐蔽性从事违法排污的“小聪明”,在高科技手段面前都不过是“掩耳盗铃”,从而有效遏制其违法冲动。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该分局的实践充分证明,面对日益复杂的环保执法形势,唯有不断创新,积极拥抱和运用高科技手段,才能锻造出更加锋利的环境执法“利剑”。无论遇到任何违法行为,都能做到“精准亮剑、一击必杀”,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孟州的蓝天白云提供坚强有力的执法保障。未来的生态环境执法之路,必将是一条科技赋能、精准高效的智慧之路。(李小亮)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