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温献伟
“双十一”如期而至。各大电商平台的促销广告铺天盖地,直播带货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但据媒体调查,在喧嚣热闹的背后,年轻消费群体正悄然从“冲动消费”的代表,逐渐变为“理性购买”的主力军。
以往,“买买买”成为“双十一”这场购物狂欢节的主场景和主基调。其中,年轻群体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熬夜紧盯手机,指尖快速滑动,争先恐后下单……于是,在具有新奇体验的新消费场景内,硝烟弥漫的电商平台上,分秒必争的商品交易中,年轻群体将“购物车”装载满满,商家更是乐不可支地赚得盆满钵盈。
然而,面对超级诱惑的平台福利,部分年轻群体的消费理性总是迟滞于冲动。在“爽歪歪”的购物体验之后,随之而来的尽是后悔、懊恼,网络上也由此诞生了一个新名词——剁手党。缘何如此?从消费端而言,虽是满满的“购物车”,商品却大多是非必要需求,购买之后往往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从电商平台来讲,“双十一”让不少无良商家看到了商机,借助“双十一”的整体营销和大肆鼓噪,导致消费者购买的商品,要么货不对板,要么以次充好,甚至某些直播间,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集散地。
眼下,年轻群体从“买买买”的购物冲动中渐渐理性冷静下来,这是消费观念转变、消费者心态成熟的可喜标志。事实上,已经走过17年的“双十一”,其热度和人气已呈现缓慢下滑趋势。这一方面表明,消费者已经逐步从“吃一堑、长一智”中回归理性,不愿也不会再成为“智商税”的贡献者。另一方面,年轻群体的理性购买行为,也为“双十一”提出了新要求。“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不能仅仅是一种营销噱头,玩家和电商平台需要做好的功课还有很多。只有将真正的实惠、优质的服务、可靠的商品品质切实放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才有望让“双十一”重新擦亮底色,保持活力,让消费者与电商平台实现美好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