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蝶变 丹青颂歌 ——李一冉大别山主题写生创作展在河南省文化馆启幕

2025-11-11 11:08:41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付瑞清 文/图


观众在参观展览

  11月8日,郑州秋意渐浓,河南省文化馆二层展厅内却涌动着热烈的艺术气息。由河南省文联主办,河南省文化馆、河南省美协等单位承办的“山乡蝶变 丹青颂歌——李一冉写生创作展”在此拉开帷幕。展览以100余幅山水画力作,全景式呈现艺术家李一冉以大别山为精神原乡,用笔墨记录时代变迁的探索与实践。开幕式上,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方启雄宣布展览启幕,省文联名誉主席马国强盛赞其作品“既扎根传统文脉,又饱含时代呼吸”。

  从“革命热土”到“生态画卷”

  李一冉生于大别山。这片土地的红色记忆、青山碧水与当代蝶变,成为他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展览分为三大篇章:“红色记忆·山河壮歌”“绿水青山·生态新韵”“古村新貌·乡土温度”,以笔墨为线索,串联起大别山从革命岁月到乡村振兴的时空叙事。

  在“红色记忆”展区,《大别丰碑》《千里跃进》等巨幅作品以雄浑笔触再现革命烽火。画面中,层叠的峰峦隐喻革命精神的绵延,赭红色调的皴擦点染传递出历史的厚重感。李一冉坦言:“大别山的每一块岩石都浸染着先烈的热血,我的笔墨必须承载这份重量。”

  “在地性”创作的实践密码

  展览中,李一冉的“在地性”创作理念贯穿始终。他以写生为根基,将大别山的草木山川转化为兼具写实性与装饰性的艺术符号。

  “大别山的云雾是流动的,山民的笑语是生动的,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捕捉到那份‘天人和合’的灵韵。”李一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

  这种“以心观物”的创作方式,使其作品既延续传统“师法自然”的精髓,又注入现代审美意趣。马国强评价:“李一冉的笔墨语言‘以北贯南’,将北方山水的雄强与南方山水的婉约熔铸为‘南山北骨’的独特风骨。”

  从艺术到“为时代画像”

  谈及创作心路,李一冉坦言:“艺术家必须回答时代之问。‘在地性’不是简单描绘地域风景,而是让艺术扎根于土地的血脉。大别山的革命遗址、茶园民宿、古村新居等,都是时代精神的切片。我的任务是用笔墨激活这些切片,让参观者感受到土地的温度与时代的脉动。”

  三年来,李一冉连续参与河南省“服务基层”项目,通过写生辅导、公益讲堂等形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展览中,《小满》《豫南古风》等作品即源于他与村民同吃同住的采风经历。

  “艺术不能高高在上。”李一冉说,“在鲁山写生时,一位老农指着画中的梯田说‘这画的是俺们的命根子啊’!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艺术与土地的联结。”其作品《古树博物馆》便源于一次乡村调研。

  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展览开幕后,省文化馆展厅成为艺术爱好者的“精神打卡地”。观众王女士感慨:“李老师的画既有宋元的笔意,又有当代的构成,仿佛带着大别山的山风扑面而来。”一位美术评论家表示,展览不仅是对李一冉个人成就的总结,更揭示了当代山水画从“笔墨自娱”向“社会参与”转型的路径。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12月1日,为观众提供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李一冉表示,未来将继续以大别山为原点,探索山水画的更多可能性,并用笔墨为这片土地书写永恒的诗篇。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