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稻投入“减减减” 综合收益“增增增”

2025-11-13 11:27:44   来源:河南经济报


专家现场开展品种和技术应用的评价与测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单产提升技术的加速应用与推广是保障粮食丰收的核心。11月5~6日,河南省水稻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俊周,联合信阳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扶定和罗山县农科所专家,赴罗山县周党镇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开展品种和技术应用的评价与测产。经现场观测,示范品种“珠两优5298”群体足、结实率高、抗病性好、抗倒性强,示范方亩产达650公斤以上,较当地其他田块亩产提升近50斤,“三增三减”丰产高效技术实施效果明显。

  “好品种是基础,配套栽培技术是‘金钥匙’。”李俊周表示,示范田丰收的关键在于“三增三减”丰产高效技术的落地。针对河南省优质稻生产中经常出现的产量不高、品质不优、病虫害多发等问题,该技术实施“三增”(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品种抗性、增加群体密度)“三减”(减少农药、化肥、用水)实现优质稻生产的高产稳产,而且具有节水、节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该技术强调增密减氮、种子处理、节水灌溉、一喷多促等技术的应用,在节省氮肥10%、少打农药1~2次的情况下一般可达到品质提升10%、产量增高5%、倒伏减轻15%的效果,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明显。扶定表示,明年要把水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推荐给更多希望种植优质稻的农户,让更多农户受益。

  作为技术落地“桥梁”,河南省水稻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多年深耕基层,在罗山县、光山县、信阳市平桥区等主产区建十几个示范基地,组建“专家+合作社+农户”三级网络,提供全生育期支持。截至目前,已推广优质品种6个、高效技术5项,覆盖超10万亩,带动亩均增收80元以上,引导生产从“重产量”向“质效兼顾”转变。

  “下一步,将加大品种筛选力度,优化‘三增三减’技术,探索‘稻渔种养’等融合模式。”李俊周表示。随着科技赋能深化,河南水稻正构建“科技支撑、品种优化、技术先进、农户受益”的良性格局,为粮食安全与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动力。(记者 郭俊娟 文/图)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