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推动肉鸡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优特产业支撑计划优质草畜专项家禽专题助力肉鸡产业跨越升级侧记

2025-11-13 11:30:31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新型养殖场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鸡舍温湿度,智能环控系统自动调节通风与光照;林下生态农场中,鸡群啄食虫草,粪便经处理后化为有机肥滋养林木……这些曾停留于规划图的场景,如今在中原大地成为现实。

  近日,河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特产业支撑计划)优质草畜专项家禽专题传来捷报:通过构建“政府+科研+企业”三方协同创新体系,肉鸡产业突破疫病防控、无抗养殖、环境调控等长期掣肘,成功探索出一条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破局:传统产业遭遇多重挑战

  作为全国肉鸡生产大省,河南年出栏量超10亿只,却长期受困于“三大矛盾”:保障供应与疫病风险的矛盾——每年因新城疫、禽流感等疫病导致的死亡率波动超过8%;生产效率与食品安全的矛盾——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残留超标事件频发;产业扩张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传统养殖模式年产生粪便超千万吨,面源污染问题突出。

  “单一技术改良犹如头痛医头,必须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优质草畜专项家禽专题负责人、省农科院畜牧所副研究员孙全友指出,项目团队集聚畜牧、环境、信息等多学科团队,联合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及河南田中禾农牧等龙头企业,开启了一场产业变革。

  创新:三方协同催生化学反应

  在河南田中禾农牧有限公司,记者见证了协同创新的活力:通过中央引导地方资金政府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科研团队开发智能环控算法,企业则负责模式验证与市场推广。“过去建个鸡舍全凭经验,现在温度误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农场主王建华操作着手机App,实时查看12栋鸡舍的200余项环境参数。

  这种“需求导向—联合攻关—应用反馈”的闭环机制,催生了多项突破性技术:在疾病防控领域,团队构建的“生物安全+精准用药”体系,使示范基地成活率提升至98%;在无抗养殖方面,“田中禾”品牌通过绿色添加剂替代抗生素技术,获得肉鸡无抗产品认证证书;生态循环领域,“林—草—鸡”模式实现每亩林地增收3000元,周口宛丘生态农场被评为省级生态农场。

  蝶变:智能与生态的双重奏

  走进田中禾农牧的智能鸡舍,立体养殖架上的肉鸡正享受着“定制服务”:根据日龄自动调节的光照曲线,精准投放的益生菌饲料,实时监测的氨气浓度……“这套系统让料肉比从1.55∶1降至1.45∶1,每只鸡节约成本0.8元。”公司技术总监李国勇算了一笔账,仅智能化改造就带动年增收超千万元。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产业生态层面。在周口、开封等林地资源丰富地区,“林—草—鸡”模式迅速推广,形成“树上结果、林下养鸡、鸡粪肥林”的立体循环;在焦作、鹤壁等城市周边,集约化智能肉鸡养殖场与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企业无缝对接,实现“24小时鲜鸡到餐桌”的供应链革新。

  据省农业农村厅统计,项目实施两年来,带动全省肉鸡养殖成本下降12%,抗生素使用量减少65%,单位产值碳排放降低30%。

  辐射:从中原到全国的示范效应

  2025年3月,“肉鸡绿色低碳立体养殖技术”入选河南省农业主推技术,标志着该模式正式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在最近举办的全国畜牧博览会上,宛丘生态农场的“林—草—鸡”基地成为焦点,吸引内蒙古、辽宁等十几个省份的考察团前来取经。“这套技术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让农民鼓了钱袋子。”参观者纷纷感叹。

  “我们正在编制技术操作规程,未来3年计划培养500名专业养殖技师。”孙全友透露,项目组已与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达成合作,将通过“数字牧场”平台把河南经验推向全国。

  站在宛丘生态农场的观景台上,望着林间嬉戏的鸡群与抽穗的牧草,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感慨:“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当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传统农业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随着更多“河南方案”走向全国,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全面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