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张百强
在当前“双11”的快递潮中,“送货上门”备注沦为无效约定,20斤洗衣液被投放到驿站的情景屡见不鲜。新修订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施行至今,未经同意擅自投放驿站、快递柜的乱象仍愈演愈烈。快递“上门难”的症结,本质是行业发展中主次的颠倒——将本应作为核心服务的上门投递服务,异化为可随意舍弃的“增值项”,把企业成本控制置于民生诉求之上。
政策执行的“虚转”,让制度刚性沦为柔性摆设。新修订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投放驿站需经用户同意,却罕见快递公司因此受罚。监管的“宽容”让企业有恃无恐,部分快递公司甚至设置“备注盲区”,将消费者的上门需求人为屏蔽。当政策红线变成可随意跨越的虚线,当违法成本远低于服务成本,上门服务自然成了企业可忽视的“非必要项”,导致制度保障的主次关系被扭曲。
企业逐利的“短视”,让服务本质让位于成本算计。在价格内卷的挤压下,快递单票收入屡创新低,企业不愿在末端服务加派人手,却将压力全转嫁给快递员。一个快递员扛下数个小区的日派千单量,送一单仅赚0.8元至1元,投放驿站虽单量扣钱却能多送快跑,这种“量大于质”的利益算计,让上门服务沦为效率的“牺牲品”。最终,“默认投放驿站”成为行业潜规则。
民生需求的“失语”,让少数群体沦为服务边缘。老年群体、大件用户的上门刚需被忽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要么无法有效传递,要么被企业选择性无视。电商平台未设置明确的投递选项,消费者备注如同“石沉大海”,本质是企业不愿为民生需求投入技术和管理成本。当快递服务从“送件上门”退化为“送件到站”,看似提升了企业效率,实则背离了物流服务的民生本质,让“足不出户”的便利变成部分人的“奢望”。
快递行业的发展终究要回归服务本质。上门投递不是额外福利,而是行业应尽之责;成本控制不该以牺牲服务为代价,而应通过技术赋能、模式优化实现平衡。监管部门需亮出“利剑”,让违规企业付出代价;企业应重构服务逻辑,将上门投递作为基础标准;平台需打通需求传递通道,让民生诉求不再“失语”。唯有纠正被颠倒的主次关系,才能让快递上门的“最后一百米”真正畅通,让物流服务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