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许丽娟
11月22日,清晨7点,范县高码头镇牛口村还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村医牛红兵已经背上他用了多年的药箱,骑着那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身影逐渐消失在村巷的尽头。这一天,他照例要为村里几位行动不便的慢性病患者上门巡诊。这条走了十几年的路,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后,因为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发布,让他感觉脚步愈发坚实,底气愈发充足。
“牛医生,听说现在看病拿药更实惠了?”80岁的王大爷患有高血压,子女常年在外,牛红兵的每周巡诊成了他独居生活中最安心的时刻。“是啊,现在咱们基层用药保障更好了,有些常用药价格也更稳定了。”牛红兵一边熟练地为他测量血压,一边耐心解释。王大爷眼里闪着光:“这都是国家为我们老百姓着想啊。”
作为几个村的健康“守门人”,牛红兵亲身经历了基层医疗服务的变迁。他回忆道,过去村民看病,要到县城,费时费力。如今,村卫生室不仅配备了血糖仪、心电图机,还接入了远程医疗系统,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上级医院专家的诊疗建议。过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正逐步得到缓解。
变化不止于硬件提升。牛红兵的电脑里存着全村居民的健康档案,每一份都记录得翔实细致。但牛红兵的工作远不止于此——他还是党的政策宣传员。村卫生室的墙上,最新政策解读海报张贴得整整齐齐。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健康中国。而在广大农村,国家的惠民政策正悄然化作村民身边可感可知的日常变化。牛红兵对此感受真切:“国家的好政策就体现在咱们看病报销多了、检查方便了、吃药便宜了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里。”
每当有村民前来看病、拿药,他总会在问诊间隙,用最接地气的语言,把政策带来的新变化、新实惠娓娓道来,让宏大的国家战略与微观的个体获得感紧密相连。
政策的温暖,村民李玉景感受颇深。去年冬天,她突发疾病,牛红兵通过“绿色通道”迅速将其转至县人民医院。及时的治疗让她得以康复,而近两万元的医疗费用,医保报销了大半。“是党的好政策救了我的命,也救了我的家。”康复后的李玉景,逢人便说。这句发自肺腑的感言,是政策生命力最生动的注脚,也道出了广大基层群众共同的心声
在范县,像牛红兵这样的村医有近百名,他们共同织就了一张基层健康保障网。更为可贵的是,各个村卫生室通过远程医疗与上级医院紧密相连,形成了分级诊疗、上下联动的良性局面,让老百姓的安全感越来越足。
随着“十五五”规划临近,人们对基层医疗的明天抱有更多期待。千千万万个基层工作者的坚守,正汇聚成健康中国建设的坚实力量,让政策的暖风,吹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