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韩红霞
从全球最小的AI超级计算机硬核产品发布到AI通识教育“全学段覆盖”,从张量人工智能赋能牧业、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智能工程装备大模型引领高端制造,到郑州图灵小镇建设,人工智能的学术突破与产业转化同频共振,正加速创赋河南千行百业新生态形成。
11月21~23日,第五届中国(郑州)人工智能大会在郑州召开,大会以“豫启AI新时代 创赋产业新生态”为主题,院士专家、企业领袖、高校代表及行业精英集聚一堂,聚焦人工智能在农业、能源、工业、医疗等关键领域的应用落地,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前沿、产业融合与生态建设。
在主题报告环节,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杨天若率先展示了智慧交通、张量人工智能赋能牧业(牧原养猪大模型)的生动实践。在生猪养殖行业龙头企业牧原集团,AI环境监控、大数据育种、智能兽医问诊已成为牧原生猪养殖管理的日常一景,养猪现场多模态感知、生产过程自主决策分析、AI养猪助理交互式应用……人工智能在深度助力河南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同时,正深刻影响畜牧业的未来。
“在AI+城市微电网领域,河南大学依托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联合开展AI工业微电网研究,实施河南省重大专项‘氢电耦合新型微电网低碳工业系统’,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电能质量。在AI+低空经济领域,针对复杂城市环境下无人机集群协同关键技术,聚焦无人机实时规划最优路径,河南大学联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获批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河南省‘揭榜挂帅’重大专项。”河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周毅围绕AI在多领域研究、应用赋能河南产业跃迁、“人机共融”等话题展开探讨,引发广泛共鸣。
在智慧能源领域,人工智能已广泛用于我省各地新能源智慧场站建设、风电风机叶片巡检等。在此次大会“能源通信领域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分论坛上,中科深创(郑州)数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志军以南阳一新能源场站人工智能应用促进减员增效为例,展示智能巡检系统替代巡检人员的重复劳动,场站减少巡检人员2人投入其他工作,年产生价值40万元。2024年,该公司服务全省22个风场,521台风机,避免叶片断裂事件40余次,年节约巡检人员1600人次/年,降本增效超100万元/年。
此外,他还介绍了AI在我省石化、水利水务、监狱管理、道路交通、城市综合管理、安全生产、安防等行业的应用,展示了AI赋能河南千行百业的新生态。
202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为全省未来三年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明确以重大应用需求为牵引,实施医疗、教育、科研、工业、农业、文化和旅游、城市管理、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重点行业应用示范,探索人工智能在能源、金融、人力资源、消费等行业多元化应用,形成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新生态。
在此次大会上,人工智能赋能河南千行百业的理想正照进现实,并在众多领域开花结果。
在智慧教育领域,中原工学院在现场展示了AI通识教育的“全学段覆盖”“分类分层课程体系”,实现了让AI思维从启蒙贯穿到专业深耕。在智慧医疗领域,已实现AI医学影像辅助诊断、脑卒中高发高危疾病的提前预判和精准辅助诊疗;在火箭回收、工业控制、能源聚合、知识库构建等更多的细分领域,会议主讲人关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跨界融合、落地应用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展示了AI赋能河南千行百业产业跃迁的更多可能。
“AI不是未来,是现在”,正如北京中凌科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胜湖在会上所言:“虽然它现在还看似笨拙,但未来AI一定能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实现从‘点突破’到‘面覆盖’的渐进性落地。”
对此,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二级巡视员万伏牛在会上呼吁,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黄金窗口期,我省科技界必须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尤其要深化场景驱动,推动产业融合应用。他建议,要充分利用我省产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与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农业、交通、环保等民生领域的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服务于民、造福于民。优化创新生态,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助力推动河南打造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作为此次大会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中小学人工智能大赛同步启动。大会作为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合作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历届中国(郑州)人工智能大会已累计吸引数千名专业人士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