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济源示范区举办“会市合作”科技赋能专项行动暨功能小麦全产业链发展交流活动,旨在进一步聚焦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此次活动依托“会市合作”机制,致力于促进高端科技资源与地方特色产业深度融合,为济源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活动由济源示范区科学技术协会和示范区农业科学院共同组织,济源示范区农业科学院院长成东梅、示范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杨志强出席会议。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中原学者王道文,以及来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应邀参加,围绕彩色小麦育种、作物智慧生产、智能化施药技术与装备研究等功能小麦全产业链发展作专题报告,重点介绍了富含花青素、高锌、高硒等营养强化型功能小麦的最新研究成果及产业化应用前景。
在互动交流环节,王道文与本地种粮大户、合作社负责人就功能小麦的品种选择、栽培技术、市场推广等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会人员还前往五龙口镇留村功能小麦基地进行现场调研交流。
在实地考察中,大家现场了解了功能小麦的种植规模、生长状况及种植技术,为后续产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农业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兴农之翼。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核心课题。济源作为产城融合示范区,拥有独特的区域资源禀赋。一直以来,济源示范区始终将特色农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农业模式。
功能小麦作为一种兼具营养保健和市场潜力的优质农业类型,其全产业链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它契合了群众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升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功效越来越关注,功能小麦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能够满足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另一方面,它顺应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潮流。功能小麦产业发展有助于推动农业向绿色、高效、可持续方向转型,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会市合作”的深化推进,为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搭建了宝贵平台。“会市合作”打破了这些壁垒,整合了高校院所的智力优势和地方的产业优势,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以科技为桥,让科研成果真正扎根田间地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实效。
此次“会市合作”科技赋能专项行动暨功能小麦全产业链发展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为济源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通过与顶尖专家的交流合作,济源将进一步明确功能小麦产业的发展方向,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
济源示范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会市合作”,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交流,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和人才,推动功能小麦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产业链条,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使功能小麦产业成为济源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记者 谷太磊 通讯员 黄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