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栽培”助力正阳花生单产提升

2025-11-27 10:55:14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资料图片

  “投入省了,用工少了,产量反而高了!”11月24日,正阳县熊寨镇种植大户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今年种花生的感受。正在当地指导花生收储的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黄淮区域高产栽培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所研究员刘娟告诉记者,农户所说的“投入省了,用工少了”,是指在院县共建(正阳县)优质花生水肥一体智慧化生产技术示范带动下,对花生水肥进行精准“投喂”,按照生长需要定量给水给肥,既起到了节能减投的作用,花生单产也有明显提升。

  正阳县素“中国花生之都”的美誉,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区域之首。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灌溉方式存在效率低下、肥料利用率不高、病虫害防控不够精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花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面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成本上升的挑战,正阳县迫切需要向机械化、自动化、智慧化转型。

  在此背景下,正阳县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所携手,启动了院县共建优质花生水肥一体智慧化生产技术示范项目。项目通过引入北斗导航精准播种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水肥智能控制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了对花生生长的精准管理,有效破解了传统种植中的诸多难题。

  项目实施以来,在正阳县熊寨镇王大塘村和黄磊家庭农场分别建立了110亩和100亩的特色核心示范基地。示范基地集成了“宽幅高垄种植+智能水肥一体+精准调控”的技术模式,通过对花生生长四个关键阶段的精准需水需肥管理,实现了从“经验施肥”到“按需供给”的转变。

  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多学科协同科技服务团队的辛勤付出。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所所长刘海礁的带领下,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和正阳县的专家组成技术指导小组,一方面制定水肥方案、调控生育期、管理田间措施,另一方面联合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优化灌溉系统设备与作业方案。通过“定期会商研判进展、联合调研共解难题、共同培训统一标准”的协同机制,团队确保了从技术方案到田间操作的无缝衔接。这种“数据指导农艺、农艺优化设备”的良性互动模式,改变了以往科研单位“单打独斗”的局面,显著提升了技术推广的效率和效果。

  9月29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所组织专家组对王大塘村基地的花生高产示范田进行实地测产。在今年花生生长期前旱后涝极为不利的天气条件下,采用水肥一体智慧化生产技术的示范田亩产达533.65公斤,较当地常规种植对照田增产22.48%。

  专家组指出,与传统窄幅低垄、大水漫灌等种植模式相比,智慧化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花生生长全周期的水肥精准“投喂”,有效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节水20%~30%、节肥15%~20%,兼具生态与经济效益。技术模式通过数据驱动农艺决策,破解了传统经验种植的粗放难题。示范基地的成功建设不仅验证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实际效果,还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范式。项目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技术培训会等形式,积极向周边农户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目前,已有100余户农户积极参与学习,技术辐射面积达5万余亩。

  “智慧栽培”推动正阳花生种植技术迭代升级,精准调控确保正阳花生单产提升。项目的实施成效获得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社会的广泛关注。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及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领导多次到示范基地调研指导,对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花生生产中的节本增效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刘海礁表示,下一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将继续深化与正阳的合作,不断完善技术体系,扩大示范推广范围。同时,积极探索低成本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的研发与应用,降低技术应用门槛,让更多小农户受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正阳县的花生产业将在科技力量的驱动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