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一口价”啃食网约车生态

2025-11-29 00:17:26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张百强

  近日,多地针对网约车低价竞争乱象,发布暂停“一口价”“特惠单”、严禁强制司机接“一口价”订单等措施,引发社会关注。

  所谓“一口价”模式,是指乘客输入起点和终点后,系统依据行程信息给出固定结算价格。与实时计价不同,在“一口价”计价中,乘客看到的预估车费即为最终实付价格。这一计费模式本是刺破网约车计价乱象的利器,如今却沦为司乘对峙的导火索。乘客低价下单却遭遇拒载、超速,司机接单被压薄利润甚至倒贴成本,这道“司乘两难”的困局,本质上是失衡的价格账在侵蚀行业根基。乘客端的“优惠价”与司机端的“血汗钱”严重脱节。平台一边用低价噱头收割流量,一边以高抽成、双边抽成榨取司机收益,把“薄利多销”玩成了“薄利压榨”。当乘客的“获得感”建立在司机的“被剥夺感”之上,当价格透明沦为价格陷阱,“一口价”的信任基石必然崩塌。

  司乘双方的对立,实则是平台失序的镜像。司机拒载、不开空调、违规驾驶,并非天性顽劣,而是利润空间被挤压后的无奈反击;乘客吐槽服务差、被甩单,也是正当权益受损后的合理发声。本该是利益共同体的双方,却在平台的低价博弈中被迫站到对立面。黑猫平台今年上半年超9.4万件投诉,恰是行业生态失衡的紧急警报——当司机没时间讲服务,乘客没底气要体验,“一口价”便从便民服务异化为纠纷导火索。

  治理乱象,绝非简单“一刀切”禁止“一口价”。暂停低价营销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破局关键,在于重构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平台必须公开抽成上限,终结“暗箱操作”;监管要划定运价底线,杜绝“低于成本价”的恶性竞争;更要通过数量管控、行业自律,避免资源浪费式“内卷”。

  网约车行业的发展,不该被困在“低价战”的死胡同里。平台若能从“拼价格”转向“拼服务”,用技术优化降低运营成本,用差异化服务提升价值,司机才有动力做好服务,乘客才能获得优质体验。“一口价”的核心应是“诚信价”,是平台、司机、乘客三方共赢的定心丸,而非某一方独吞利益的遮羞布。唯有算清这本公平账,网约车行业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