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山: 法槌落处有乡情

2025-08-26 11:25:24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学中 通讯员 刘博 陈艳芳 屈妍慧

  黝黑的皮肤,亲和的笑容,一开口那浓浓的乡音便扑面而来——这便是商水县人民法院刑事法官胡海山给人的第一印象。1999年,他从军营踏入法院大门,足迹踏遍监察室、信访办、乡村法庭,直至2022年扛起刑事审判的重担。岁月流转,角色更迭,唯一不变的,是他骨子里那份与乡土血脉相连的质朴情怀。

  “法官不是高高在上的‘官’,是咱老百姓信得过的‘解铃人’。”自披上法袍那天起,胡海山就把这句话刻在了心里。他深知,每起案件背后都连着民心,直接关乎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而乡村矛盾纠纷能否妥善化解,更牵涉一方安定。

  今年6月,一起发生在黄寨镇的故意伤害案摆上胡海山的案头。卷宗冰冷,案情却灼心:被告人胡忠与被害人胡诚,同门同宗,几十年的老交情。一场鸡毛蒜皮的争吵,几句口角升级为拳脚相向——胡诚抄起铁锹,胡忠亮出匕首。结局是胡诚轻伤二级,胡忠也受了轻微伤。报警自首的胡忠,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

  伤情鉴定、证人证言清晰明了,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可胡海山的心却沉甸甸的:“一纸判决下去,这俩老哥几十年的情分,怕是真要断得干干净净了。”他清楚,解开这疙瘩的关键,在那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上。

  胡海山先找到胡忠,问他是否愿意出钱赔偿。他态度还不错:“他(胡诚)花的钱,我愿意赔。我也受伤了,我这医药费咋弄?”

  “你的损失咱们可以一起算,商量好了就一次解决,要是商量不好你可以另行起诉。”胡海山释法明理。

  “好。该我出多少钱我就出多少。”胡忠点了头。

  转身,胡海山又迈进胡诚家门。“老哥,你们俩几十年的邻居,一辈子的交情了。这辈人闹别扭,下辈人还能好好相处吗?要是因为这结了仇,以后还咋见面啊!”老胡刚出院,正在气头上,咽不下这口气,不同意调解。

  胡海山又托村里的人去劝胡诚,都是乡里乡亲的,胡忠愿意出钱赔偿,这事就算了。胡诚觉得受了委屈,张嘴就要10万元。

  胡海山还得劝胡诚:“你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各项费用加起来不到7万元,胡诚的轻微伤也花钱了,他花的钱不叫你出了。你们俩是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你能真叫他坐牢吗?不能因为这点事结仇。你拿到赔偿款,给他出谅解书,我们对他从轻处罚。以后你们俩还像原来一样。”就这样前后劝了胡诚三次,律师也帮忙做工作,胡诚终于同意赔偿款只要5万元。

  赔偿款商量成了,谁出钱又成难题了。胡海山想到胡忠在外打工的儿子,电话打过去,小伙子急道:“俺爹咋样?啥时能出来?”一提钱,电话那头只剩忙音。

  胡海山叹口气,转头找到胡忠的妻子:“嫂子,孩子不管,咱不能不管啊。”

  最终,在胡海山穿针引线下,民事赔偿调解协议签下了。法庭上,法槌落下:胡忠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被告人胡忠和被害人胡诚对这个结果都很满意,双方握手言和。胡忠对胡海山很是感激,还说以后就是吃点亏也不会再和人硬拼了。

  在胡海山心中,刑事法官手中的法槌分量极重。它不仅要敲出法律的威严与正义,更要敲出人心的温度与和解的可能。“乡里乡亲的纠纷,光盯着证据条文不行,得看人心冷暖。你把乡亲当亲人,他们才信你讲的理。”他常说,法庭不仅在庄严的审判庭里,更在村委会的调解桌旁,在飘着炊烟的乡间小路上,在晒谷场飘来的麦香里,在老百姓对“公道”二字那最朴素的期盼中。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