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李媛媛/文 付瑞清/图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外科楼
从烧伤科的“战场急救”到消化内科的“毫米级诊疗”,从老旧设备的焕新升级到人才团队的“强筋壮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以下简称“九九〇医院”)正以加速度奔跑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书写“打仗型医院”的新答卷。
近年来,九九〇医院紧盯战场需求与民生健康双重使命,用“组合拳”激活发展动能——借智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团队帮带坐诊,联动中部战区总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共建专科联盟,推动人才链与技术链深度融合;淘汰老旧设备、升级病房环境,将硬件短板转化为硬核保障力。一系列举措,让九九〇医院诊疗水平、服务质效、就医体验实现“三级跳”,更让特色诊疗成为一张亮眼名片。
在重症医学病区,李庆华以严谨细致的诊疗态度进行巡诊,挽救重症患者。
如今,从急危重症的生命护航到疑难病症的精准攻坚,九九〇医院正以专科特色为经纬,织密军民健康保障网。而这份发展的热度,更指向清晰的未来:卫勤处副处长雷占翔的规划里,“一科一品”特色体系的蓝图已铺展,5G远程手术、智能创面修复机器人等新技术的落地,正将“打仗型医院”的愿景,一步步锻造成守护军民健康的铜墙铁壁。
这是一条特色化发展的奋进之路,更是一曲“姓军为兵、服务人民”的时代强音——九九〇医院的脚步,始终朝着“能打仗、打胜仗”的方向,坚定而炽热。
“钢丝网”上的“贴身博弈”
“大面积重度烧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疼痛十级之首,创面如‘满是荆棘的钢丝网’,感染、休克、多器官衰竭风险环伺。”在九九〇医院烧伤整形科,医护人员每天都在与这样的“生命钢丝网”角力。
“没想到会被太阳给‘烧伤’,刚来时全身已经溃烂,多亏咱科室的医生全力救治,现在终于康复了。”9月1日,在该科室病房内,患者杨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是日光性皮炎,刚开始辗转多家医院救治效果都不理想,最后在九九〇医院得到救治并快速恢复。
作为驻马店市烧伤急救医学救援核心力量,该科室以99.05%的总治愈率、92.86%的特大面积烧伤治愈率(均达国内先进水平),用技术创新与医者仁心,在“钢丝网”上织就一张守护生命的网。
大面积烧伤救治,被称为“贴身博弈”,创面持续不愈可能引发致命感染,个体差异更让治疗如“量体裁衣”。“传统方法对大面积创面修复效果有限,我们必须突破瓶颈。”该科室副主任闫甜甜介绍,凭借数十年深耕,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MEEK植皮技术并推广,被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命名为“MEEK植皮技术中心”。2020年,团队再啃“硬骨头”,首创异体MEEK皮片混合移植技术,成功解决特大面积烧伤皮源不足难题,为众多濒危患者托起生机。同时,该科室首创的“烧伤十分法”和“烧伤敷料调查法”曾获国防部嘉奖。
作为区域急救核心力量,烧伤整形科的“平战能力”同样过硬。今年上半年的4起批量烧伤救治中,团队快速启动应急机制:从伤员分检到精准分流,从多学科协作到全流程质控,救治效率与质量双提升,为后续治疗抢回关键时间。“平时练得精,战时才能稳。”参与过多次批量救治的医生们坦言,每一次“突击”都是对技术的检验,更是对责任的践行。
荣誉的背后,是医护人员“与死神贴身博弈”的日常。深夜的抢救室灯光长明,护士换班时轻声整理器械;手术台上,医生专注操作数小时;病房里,医护人员24小时监测生命体征……“每当看到患者转危为安,那种幸福感比蜜还甜。”该科室护士长王楠楠的话道出团队心声——患者的需要,就是他们不断精进的动力。
从“钢丝网”上的艰难突围到织就更密的生命之网,九九〇医院烧伤整形科用技术创新诠释着医者担当。正如科室墙上的标语:“战斗本身就是意义。”在这场没有终点的“生命保卫战”中,他们始终是冲在最前的“攀登者”。
热射病防治的“破局者”
“热射病不是普通中暑,能在12小时内摧毁肝、肾等器官功能,死亡率高达50%。”在九九〇医院重症医学科,科室主任李庆华指着墙上的“全军热射病救治中心”标牌说。作为军队热射病防治领域的“排头兵”,该科室以实战化救治为靶标,用15年探索织就一张覆盖“预防—救治—培训”的全链条高温防护网,成为部队演训场的“生命守护盾”。
随着实战化演训任务增多,参训官兵中暑/热射病发生率逐年攀升。作为全军“热射病救治中心”“热射病防治培训基地”,以及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首批“区域性热射病防治服务中心”,该科室的救治能力在一次次“突击”中得到验证。
2010年,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18名学员因高强度训练突发热射病,被紧急送医。这是军内医院单次收治热射病伤员人数的“历史之最”。九九〇医院调集全院资源,24小时轮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精准实施降温、血液净化、器官功能支持等集束化治疗,最终18人全部康复,创下批量热射病救治“零死亡、零后遗症”纪录。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中暑发病率持续攀升,且重症病例占比显著增加。自2021年至2025年,该科室累计收治中暑/热射病伤病员275例,通过及时高效的抢救与精准化诊疗,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未出现一例死亡病例或远期后遗症,救治成效显著,延续着“救治必成功”的传奇。
“热射病可防可控,关键在‘早’字。”李庆华介绍,团队总结出“三抢先、三阻击、三支持”防治体系——抢先建立气血通道;抢先镇静镇痛;在积极降温和充分扩容的同时,抢先采取脑功能保护措施。阻击炎性风暴、阻击凝血崩溃、阻击感染导致的脓毒血症。营养支持、高压氧支持、综合康复治疗支持。这套贴合演训实际的“热射病防治口诀”,让基层官兵从“被动救”转向“主动防”。
今年上半年,该科室已赴部队巡诊培训11次,覆盖1万余名官兵;发放口诀卡片7000套、科普手册547本、挂图121套;拍摄系列教学视频推广至基层,将“黄金半小时”降温法、“耳温枪监测法”等关键技术普及到班排。
“院党委明确要建‘打仗型医院’,我们的‘战场’就在演训一线。”李庆华说。除了救治,该科室还定期到部队督导检查,从训练强度监控到饮水补给方案,从防暑装备配备到急救流程规范,将防治关口前移。2023年被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指定为“热射病专科联盟牵头单位”以来,该科室团队已带动本区域内17家中心级及以上级医院、疗养院建立热射病救治单元,形成“中心—基地—单元”三级防护网。
深夜,该科室值班室的灯依然亮着——墙上,“热射病防治流程图”与“演训场地图”并列悬挂;桌上,基层部队发来的防暑需求表还带着温度。对这群“高温防线”的构筑者来说,“救治成功”不是终点,让官兵在演训场上安心冲锋,才是他们永远的追求。
微创技术让“石头”无处遁形
泌尿外科主任杨登科正在问诊
“现在做完经皮肾镜碎石术,第二天就能下床走路,伤口就指甲盖大小。”在九九〇医院泌尿外科病房,刚做完手术的货车司机张师傅向记者展示着腰间的创可贴。
近年来,随着群众饮食结构改变、劳动强度下降,我国泌尿系结石发病率逐年攀升至20%以上,成为威胁百姓健康的“隐形杀手”。而在这场与“石头”的较量中,九九〇医院泌尿外科以微创技术为“利刃”,用98%的微创手术占比、1543台次的年手术量,为患者织就一张“无石”健康网。
泌尿系结石是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的常见疾病,其中肾结石与输尿管结石占比超70%。患者常因突发剧烈腰痛、血尿就医,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肾积水、肾功能损伤甚至尿毒症。
“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已难以满足患者需求。”该科室主任杨登科介绍,科室始终坚持“安全、微创、高效”的治疗理念,将微创技术作为核心突破口:从早期的传统开刀碎石术,到如今的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等技术,团队不断将微创做到极致——经皮肾镜手术切口从几厘米缩小至5毫米,术中出血量降至5毫升以内,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可达到完全微创无切口,术后1~2天即可出院,真正实现“打碎结石不伤身”。
45岁的李先生,被肾结石折磨多年,最终,他来到该科室接受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手术非常顺利,不开刀、无伤口,结石被彻底清除。术后第二天,李先生就能下床走动,一周后就恢复了正常工作。他感慨地说:“没想到现在医疗技术这么神奇,解决了我多年的痛苦,而且恢复得这么快,几乎不影响我的生活。”这是一种“温柔”的手术方式。
58岁的李阿姨也是受益者之一。她因反复腰痛确诊左肾铸型结石,传统手术需切开腰部肌肉,术后恢复至少1周。但通过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团队快速将直径3厘米的结石击碎并清除,术后24小时李阿姨已能正常进食。“以前听说取结石要‘大开刀’,现在才知道微创这么轻松。”李阿姨的感慨,道出了众多患者的心声。
2025上半年,该科室共接诊门诊患者8753人次,收治住院患者1460人次,出院1475人次,完成各类泌尿外科手术1081台次,其中三、四级手术482台次,微创手术占比98%。这些数字背后,是团队对技术的极致追求。
“泌尿系结石关键在于预防,科室广泛开展泌尿系结石防治宣教活动,普及结石病的健康知识和预防措施,致力于让百姓都能无‘石’一身轻。”杨登科说,如今,该科室不仅是区域内结石病治疗的“金字招牌”,更成为年轻医生成长的“摇篮”。该科室泌尿微创技术水平在省内及军区内处于领先地位,微创技术治疗泌尿系结石、铥激光前列腺切除技术、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泌尿系肿瘤等多项技术受到患者的好评,“看到患者带着笑容出院,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微创技术,让每一颗‘石头’都无处遁形,为更多百姓筑牢健康防线。”
内镜下的“毫米级艺术”
“没想到做胃肠镜体检,还能顺便把肠道息肉切了。”近日,在九九〇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完成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郭先生感叹。如今,消化内镜早已超越传统检查工具的范畴,在毫米级的操作空间里,演绎着“外科手术级”的精准治疗——从早癌筛查到息肉切除,从胆管取石到阑尾炎治疗,这项“毫米级艺术”正为消化道疾病患者带来颠覆性诊疗体验。
在消化内镜中心,一台高清内镜设备正在运行。屏幕上,消化道内壁的血管纹路、黏膜褶皱清晰可见,连5毫米的微小隆起都无所遁形。“这是我们刚引进的最新电子染色+放大内镜系统,能将病变放大100倍以上,连早癌的‘蛛丝马迹’都能精准捕捉。”九九〇医院心血管消化科主任赵涛指着屏幕介绍,随着设备迭代,消化内镜已从单纯的“照镜子”升级为“手术刀”,实现了从“诊断时代”到“治疗时代”的跨越。
以郭先生为例,检查中发现一枚8毫米的结肠息肉,医生当即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将其完整剥离,整个过程仅需5分钟,患者全程无痛苦。“传统手术需开腹或腹腔镜,创伤大、恢复慢;而内镜下切除无须体表切口,术后24小时即可进食,3天就能回归正常生活。”赵涛说,类似的操作,该科室每天要完成数十例。
技术突破的同时,该科室更注重患者的“体验感”。从门诊预约到术后随访,从检查准备到康复指导,一套全流程优化服务体系已落地——推行分时段精准预约,胃镜检查当天可做、肠镜3天内完成;叫号系统动态分流患者,候诊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术后提供个性化饮食、用药指导,通过微信群实时解答疑问……
“以前做肠镜要提前一周排队,现在提前3天就能约上。检查完医生还会发一张‘术后注意事项卡’,连什么时候能吃什么都写得清清楚楚。”刚做完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手术的退休教师王阿姨说,“医护人员不仅技术好,服务更贴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科室患者满意度较去年同期提升12%,复诊率达85%。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发展胃肠疾病、胆胰疾病、肝病与肾损害、内镜诊疗四大亚专业。”赵涛表示,该科室计划建立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和疑难病例会诊机制,联合病理科、影像科开展多学科协作(MDT),并加强与国内顶尖内镜中心的科研合作,推动早癌筛查、内镜缝合等技术的临床转化。
从治已病到防未病,从能做到做精,该科室正以毫米级的精准操作,书写着消化道疾病诊疗的新篇章。正如赵涛所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台内镜手术都成为‘毫米级艺术’,让患者在无痛中重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