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机遇、新路径与新挑战

2025-09-23 10:42:29   来源:河南经济报

  ■南阳市财政局 余宇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结合河南省最新发展阶段的政策与实践,分析其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机遇与挑战,并探讨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指出,河南县域经济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期,亟待通过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城乡融合、深化制度创新与数字化转型等路径实现突破。

  关键词:县域经济;特色主导产业;数字化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空间载体,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系统,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枢纽。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时提出县域治理“三起来”,即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河南提出“两高四着力”,即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人口大省和中部崛起战略核心区,县域经济承担着全省67.7%的GDP贡献率、80%以上的农业产出和60%的城镇化增量任务,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载体。当前,河南县域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河南省如何贯彻落实“两高四着力”重要指示,依托“三起来”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一项重大课题。

  二、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新机遇

  (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释放了大量的政策红利。比如,河南省出台《河南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聚焦粮食、畜牧渔业、油脂油料、特色果蔬、乡村农文旅、乡村商贸流通服务等6大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培育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目标是培育百亿、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深化放权赋能改革,赋予县(市)255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县级经济发展自主权。

  (二)新产业机遇涌现

  低空经济、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新引擎。据预测,全国生物制造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1.4万亿元,低空经济2026年有望突破万亿元,人工智能2035年将达1.73万亿元。这些产业的快速商业化,为拥有非粮生物质资源等优势的县域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机会。

  (三)消费升级潜力巨大

  县域消费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银发经济、沉浸式文旅等成为新增长点。尽管存在流通成本高(比城市高30%~50%)、冷链物流覆盖率不足等结构性矛盾,但下沉市场潜力巨大。“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正致力于完善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

  三、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成效

  (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河南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撑。2024年,全省县域GDP总量达5965.45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67.7%,较2020年提升近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贡献尤为突出,县域工业增加值达2632.91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超过70%,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巩义市、永城市、中牟县入选赛迪百强县榜单,以5%的县域数量贡献了县域26.5%的GDP,成为“领头雁”。

  表:河南全国百强县基本情况

  (二)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各县域立足资源禀赋,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

  1.栾川县:发展全域旅游,“旅游+康养”“旅游+农业”融合,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80亿元,占GDP比重超30%。

  2.长垣市:起重装备产业占全国市场的四分之三,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超300家,总产值45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0%,带动就业超5万人。

  3.西峡县:创新“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香菇种植规模达3.5亿袋,年产量超40万吨,出口额突破50亿元,占全国份额的三分之一,为全国香菇出口第一大县。

  (三)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例如,巩义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1.46%,研发投入强度达2.8%。但整体上,河南县域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仍是短板。

  四、河南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一)产业结构转型压力

  产业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以劳动密集型、原材料加工型为主。企业创新投入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结构趋同,高科技、高附加值领域竞争力弱。

  (二)人才与创新短板

  人才流失严重,人口流出县域占比高达97.3%。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养老资源紧张。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产业升级。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百强县与滞后县发展差异显著,制约了全省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

  县域商品流通成本高,冷链物流覆盖不足。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差距大(如县域影院单银幕产出仅为城市的23%)。

  五、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

  (一)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立足特色资源:如原阳县培育“原阳大米”品牌,发展深加工,种植面积80万亩,相关产值超35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000元。

  2.强化园区建设:全省180多个特色产业园区入驻企业2万多家。但仍需进一步提升规划管理和产业集群化水平。

  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低空经济、生物制造(如聚乳酸产业链)、人工智能等机遇,有条件的县域可规划通用机场。

  (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县域空间布局

  1.做强县城载体: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实现“县县有连锁商超和物流配送中心、乡镇有商贸中心、村村通快递”,提升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

  2.推进功能衔接: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机制,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向郊区和中心镇延伸。

  3.创新融合机制:借鉴“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医养结合等模式,发展县域养老服务业;建立“县域智库”等柔性引才机制。

  (三)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能

  1.深化放权赋能:落实255项权限下放,扩大县级自主权。深化开发区“管委会+公司”管理改革。

  2.强化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建设研发中心、推进校企合作。设专项资金奖励创新。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3.推动区域协同:主动融入区域大局,加强合作。郑州都市圈县域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已有超50个产业园区与郑州对接)。

  (四)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产业发展

  1.推进产业数字化:支持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争取技改补贴,引入专家指导。

  2.发展农村电商:借助知名平台推进特色产品线上营销,培育新型商业带头人,开展专业培训。

  3.建设智慧县城:加强5G、光纤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孪生城市”预警系统,提升安全韧性。

  六、结论与展望

  河南县域经济已进入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的关键阶段。面对产业转型、要素保障、区域失衡等挑战,必须坚持以“三起来”理念为遵循,突出产业培育、城乡融合、创新开放和数字化转型。

  未来需处理好四大关系:一是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关系;二是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三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四是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对河南至关重要,也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提供实践范例,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必将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为实现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