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杜美丽 通讯员 魏光力 王子斌
站在博爱县下期城村半架山的山顶上远眺,坡坡岭岭、沟沟坎坎,山间成片的林木葱郁,梨、苹果等各种果树果实挂满枝头,工人们正在忙碌修剪果实,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丰收在望的新气象。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县域内露天开采黏土矿、石灰岩等活动频繁,形成月山水库东、半架山西等十余处废弃矿区,损毁土地面积达2213公顷,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严重受损,一度陷入“半城煤土半城灰”的困局。
2019年,博爱县以入选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为契机,实施“全域矿山修复三年行动”,创新“生态修复—产品增值—全民共享”的全链条价值转化模式,实现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的递进转化,入选“河南省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了“博爱方案”。
实施全域生态修复 重塑绿水青山本底
博爱县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引领,创新构建“高位推动+科学修复+产业融合”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将矿山生态修复列为“县长工程”,建立书记督导、县长主抓的统筹调度机制,累计开展督导调研18次、现场联席办公31次,解决治理难题87个;争取中央及地方资金9000万元,实施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工程,科学编制修复规划,采取“自然恢复为主、工程治理为辅”原则,实施危岩清除、挡墙修建、废渣回填等工程,消除地质灾害隐患5处;累计覆土20万立方米,种植侧柏、五角枫等苗木80万株,新增林地702公顷、草地85公顷,植被覆盖率提升至69.6%,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8%,为生态产业导入奠定物质基础。
推进城乡环境美化 构建生态景观体系
博爱县以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核心,通过系统化工程推动城乡环境提档升级,构建“水绿交融、全域共美”的生态景观体系。
实施“以水润城”工程。依托投资22亿元的水系提升项目,打造“九水润博爱、九河九主题”特色水网,贯通“三纵六横三湖一湿地”城区水系,修复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形成水源涵养、景观休闲、文化展示复合型水生态产品链。丹河、幸福河等水质提升至Ⅲ类,白鹭、震旦鸦雀等珍稀物种回归,生态调节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推进“以绿荫城”工程。构建“一屏(太行生态屏障)、一心(城市绿心)、四廊(生态廊道)”城乡绿化框架,实施绿色廊道和森林城市建设工程,城区绿地率达34.82%,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1.26%,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立体生态景观网络。同步发展林果经济,在矿山修复区种植山楂、苹果等经济作物11万株,打造“花果山”采摘基地,实现生态产品供给与文旅产业融合。
深化“生态美城”工程。创新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以“山、水、路、田、城、村、竹”七大板块为重点开展全域美化,建设“一街一景”特色风貌带,并依托竹林资源开发非遗竹器、竹林文化节等文化服务产品,推动“生态+文旅”增值。
通过三大工程协同,博爱县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形成“生态修复—产品增值—全民共享”的全链条价值转化模式,获评“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称号,实现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双提升。
深化业态融合创新 促进生态价值转化
博爱县因地制宜导入“生态+产业”的生态产品转化模式,成功实现了从“煤球黑”到“竹林水乡”的生态转型。
通过专家调研与民意征集,在修复区域种植山楂、苹果等经济作物11万余株,变废弃矿山为“花果山”,打造果蔬采摘基地和乡村旅游项目。
谋划推进竹林七贤生态文化园、竹浪岛等11个文旅项目,开发清化竹器、传统竹扇等非遗特色产品,举办竹林文化节等民俗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打造以“太行竹林水乡”为核心、富有博爱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积极发展小院餐饮,博爱创意园投入运营,联合花间巷、怀清坊等打造“一园两街”夜间美食消费集聚区。青天河景区开园后,实施“引客入博”行动,力争实现接待游客、旅游综合收入大幅增长。
通过系统治理,博爱县修复历史遗留矿山2213公顷,消除地质灾害隐患5处,新增林地702公顷,草地85公顷。水源涵养功能增强,地表水水质从劣Ⅴ类改善为Ⅲ类,空气优良天数增至221天,二氧化硫浓度下降15.4%。生物多样性恢复,吸引白鹭、震旦鸦雀等珍稀物种栖息,形成“人—水—鸟—鱼”共生生态圈,重塑“竹林水乡”品牌。
2025年一季度,该县共接待游客35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630多万元。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创建24个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和“红色许湾”等30个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连续三年获得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称号。西张赶村成为“竹林水乡网红村”,一天四次亮相央视,有效推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