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王文力
近年来,夏邑县教育体育局始终将科学教育置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以“先手棋”筑根基、“关键棋”聚合力、“特色棋”激活力,构建起全域协同、全域赋能的科学教育新生态。
以制度为骨 落子“先手棋”
高位协同聚合力。该局发挥夏邑县“双减”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效能,构建起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科技、财政等14个部门深度参与的“大科教”联动机制,让科学教育从“教育系统独奏”变为“全县上下合唱”。教育系统内部,成立科学教育专项领导小组,将科学教育纳入各级年度目标考核“硬指标”,通过“月调度、季督查、年考核”,确保政策落地如春雨入土,层层渗透、步步扎实。
规划引领明路径。该局出台《夏邑县推进河南省科学教育实验区工作实施方案》,以“五大工程”为纲、20项举措为目,绘就科学教育“施工总图”:“科学教育点亮行动”聚焦普惠性科普资源覆盖,“学校科学教育体系构建”着力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强化队伍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通学段衔接通道,“科学教育品牌建设”彰显县域特色。为让蓝图落地,该局配套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督导评估办法与期末综合评价指导意见,将科学探究能力与品德发展、学业水平等并列为学生核心评价维度,让评价“指挥棒”精准指向“全面发展+科学素养”的育人目标。
硬件筑基强支撑。该局坚持“补短板”与“提品质”双轮驱动。三年来,该局累计投入3650万元,建成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52个,新增计算机教室82间,安装“班班通”触摸电视电脑一体机1501套,让偏远村小学也能通过屏幕链接全球科学课堂。曾经“黑板上画实验”的窘境,已变为“手脑并用做实验”的常态。
以资源为翼 布阵“关键棋”
场馆联动拓实践场域。该局联动夏邑高新区十余家企业打造“工业科普走廊”,学生可进入电子厂观察芯片焊接流程,在机械车间操作3D打印机,在生物制药厂见证药物研发原理;串联夏邑博物馆、长寿苑文化景区、王飞农场等场所,优化8条研学路线,开发农业产业课、红色文化课、历史人文课、自然生态课四类实践课程,年均组织研学活动超50场,覆盖学生1万余人次。校园内的“边角地”也被巧心盘活,建成劳动科学综合实践基地,让每一寸空间都成为科学探究的“落脚点”。
师资汇聚强育人梯队。该局构建“高端引领+骨干支撑”的师资体系:“一支科学副校长队伍”广纳贤才,50位来自科研院所、企业、高校的专家走进校园;“三级培育体系”夯实基础,以教研员为“领头雁”、科学骨干教师为“主力军”、青年新秀教师为“后备军”,通过“每月集体备课、每年课题攻关”提升能力;“青蓝工程”结对100余对师徒,老教师手把手教实验操作,青年教师创新引入情景剧等教学形式,让科学课堂更鲜活。
科普浸润融数字赋能。该局打造“线上+线下”科普矩阵,让科学知识触手可及:借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精选“天宫课堂”“院士讲科学”等优质资源,组织师生利用课后时间观看,累计学习时长超5万小时;深耕本土平台,在“教育早知道”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上传科学实验小视频,转发名校名师资源。
以创新为魂 弈活“特色棋”
课程融创通育人脉络。该局推动科学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融合”。区域教材《科学探究一小时——玩转科学》统一引领,各校再添“特色料”:第五小学编写《打开奇妙世界的钥匙》,用趣味问题激发探究欲;第四初级中学联合红埔教育实践基地编写《现代智慧农业》,让科学知识扎根乡土。30余门社团课程更添活力:科学实验社团学生设计“水火箭”飞上天空,无人机社团航拍校园绘制平面图,机器人社团在省级比赛中斩获佳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兴趣点”。
活动筑梦亮品牌底色。该局以活动为载体,让科学教育“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固化“每周科学探究一小时”制度,学生以《科学探究一小时——玩转科学》为蓝本,动手实验。赛事活动点燃创新火花,每年举办竞赛活动,形成“以赛促学、以活动育人”的良性循环。品牌效应日益凸显:近三年来,全县共有300余名学生在全国、省、市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赛事中获奖,“一校一主题、一校一特色”的科教品牌矩阵已然成形。
协同聚力建共育生态。该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育人体系:依托课后延时服务,形成能工巧匠、名家艺人、志愿者等到校授课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家校沟通架起“连心桥”,第一小学采取“校内+校外”的方式,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强化对科学教育意义的宣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转变家长“重分数轻探究”的观念。该局协调科协、科技、文化等部门,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开展“六小”“五一”(“六小”即小论文、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种植、小调查,“五一”即看一部科普片、做一件小作品、办一份手抄报、读一本科普书、观一次科普展)主题实践活动,让科学教育在趣味互动中融入乡土、扎根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