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上油”:光鲜外衣下藏健康陷阱

2025-10-25 09:51:27   来源:河南经济报

  ■赵爱强

  当劣质大米被色拉油层层“抛光”,褪去陈旧与黯淡,换上油亮光鲜的外衣流入市场,这场以“卖相”为饵的骗局,早已超越商贩逐利的单一维度。那些附着在米粒表面的油脂,如同包裹着风险的“糖衣”,其暗藏的隐性危害,正悄然侵蚀着食品安全的底线与公众健康的根基。

  色拉油本身并非毒物,但当它成为不法商贩的“美容工具”,便彻底沦为风险的载体。大米表面的油脂缺乏密封保护,在储存、运输过程中会加速与空气接触,引发氧化酸败——这不仅会让大米散发出刺鼻的“哈喇味”,更会产生醛类、酮类等有害氧化物。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会直接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恶心、腹泻等急性不适;长期微量摄入,还会破坏人体细胞的正常结构,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埋下慢性中毒的隐患。

  更隐蔽的风险在于油脂的来源。为降低成本,商贩往往选用劣质、过期或来源不明的色拉油,这类油脂本身可能已滋生微生物,甚至残留重金属。当它们附着在米表,相当于给大米“镀”上了一层“毒膜”,而消费者仅凭肉眼,根本无法辨别这层“光亮”背后的隐患。

  色拉油的最大作用,从来不是“提升品质”,而是“掩盖缺陷”。那些因储存不当发黄、发霉的陈米,或是颗粒碎小、口感粗糙的劣质米,经油脂抛光后,会瞬间变得晶莹剔透,与优质新米几乎无异。这种“伪装”直接模糊了大米的品质边界:

  掩盖陈化变质。陈米中的维生素B族已大量流失,淀粉结构改变,口感干硬,但油脂能让其保持“水润”假象,消费者食用后难以获取营养,还可能因米中滋生的微生物引发肠胃问题。

  隐藏霉变风险。部分发霉大米可能携带黄曲霉毒素,即便经过简单处理,毒素仍可能残留。而油脂的“包裹”会让霉变痕迹被彻底遮盖,若消费者长期食用,黄曲霉毒素会在肝脏蓄积,增加患肝癌的风险——这也是大米“上油”最致命的隐性危害之一。

  此外,油脂在米表形成的薄膜,会阻碍大米蒸煮时的水分渗透,不仅让米饭口感夹生、软硬不均,还会影响米中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释放,让主食的“营养价值”大打折扣。

  大米“被上油”的本质,是部分商贩对食品安全底线的践踏,但其危害早已超出“单一商品”的范畴。当消费者发现“油亮大米”可能是“问题大米”的伪装时,会逐渐对市场上的大米品质产生怀疑,进而引发对整个粮油行业的信任危机。

  大米的价值,从来不是靠油脂“抛光”出来的,而是藏在自然的色泽、纯正的米香与扎实的品质里。那些为了利益给大米“上油”的行为,不仅是对消费者健康的漠视,更是对食品安全体系的破坏。

  对消费者而言,学会辨别——看米色是否自然、摸米表是否发黏、闻气味是否清新,是避开风险的第一步;对市场而言,加强监管、打击乱象,让“问题大米”无处遁形,才是守护餐桌安全的关键。毕竟,入口的食物,容不得半点“伪装”,更不能用健康为商贩的利益买单。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