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一高 王亚兵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室为固定空间,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要渠道,学生难免感到疲惫,特别是高中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升学压力,往往会产生抵触、压抑等消极情绪,而社团活动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能起到积极的赋能作用,激发学生持久学习热情,缓解学生畏难情绪,但也可能因引导不当而产生消极影响。学校需通过科学规划与动态管理,让社团活动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笔者根据多年来组建学生社团的经历,探讨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多维度影响及学校开展社团活动的核心策略。
一、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多维度影响
(一)社团活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其一,激发学生学科兴趣。例如,商水一高物理教研组组织的“天文寻星社团”通过观测、实践让物理中的“天体运动”具象化,特别是对月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历史社的“模拟朝代辩论”让课本知识从文字转化为思辨,间接提升学生对学科的主动探索欲。
其二,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辩论社锻炼逻辑思维与快速反应能力,与语文议论文写作、数学逻辑推理相通;机器人社的编程实践则能强化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能力,这些能力迁移到学业中可提升学习效率。
其三,提升时间管理能力。学生需在社团活动与课业间做平衡,学会制定计划、优先级排序,减少“拖延症”,让学习更高效。
(二)社团活动对学生生活的影响
其一,打破生活单调感。高中生课余时间易被刷题、测试等占据,社团活动(话剧社排演、志愿者社的社区服务等)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活场景,让校园生活更立体。
其二,拓展社交边界。社团是跨班级、跨年级交往的重要平台,内向学生可能在动漫社、摄影社中因共同爱好而打开心扉,学会合作分工(合唱社的声部配合、文学社的刊物编辑等),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三)社团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其一,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情绪出口。学业压力下,街舞社的舞动、心理剧社的角色扮演、陶艺社的手工创作,能让学生通过非语言方式释放焦虑,避免负面情绪积压。
其二,社团活动增强自我认同感。在社团中,学生可能发现课堂外的“闪光点”。不善表达的学生可能在摄影社因作品获奖获得认可,成绩中等的学生可能在公益社因组织活动被依赖,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能提升自信心与归属感。
教师应看到社团积极的一面,也要正确面对潜在的问题。若社团活动形式单一(如长期看视频、聊天等),或过度强调“竞争性”(如为比赛占用大量休息时间等),可能让学生产生倦怠感,甚至因融入困难而加剧孤独感。若社团存在“小圈子”排挤、评价标准单一(只重视成绩好的成员等),可能让学生产生自卑或抵触心理;若活动强度过大(频繁熬夜备赛等),反而会加剧学生心理压力。
二、学校开展社团活动的核心策略
针对社团活动存在的潜在问题,学校应正确引导社团活动。
(一)以育人目标锚定社团方向,避免“娱乐化”或“功利化”
其一,明确社团与学业、成长的关联性。例如,要求学术类社团(物理社、文学社等)结合课本内容设计活动(如用物理原理解释生活现象、课本经典片段改编剧本等);实践类社团(志愿者社、环保社等)需融入责任教育(社区服务日志环保方案设计)。
其二,避免过度追求“成果导向”。不将比赛获奖、量化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更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反思力(通过“活动心得”“小组互评”评估成长)。
(二)以规范管理平衡时间与精力,防止“失控化”
其一,划定活动边界。统一规定社团活动时间(每周1~2次,每次不超过90分钟,不占用晚自习、周末核心学习时间),禁止突击熬夜备赛、停课排练等行为。
其二,建立动态跟踪机制。由班主任、社团指导老师共同关注学生状态,对因社团活动导致作业拖沓、成绩波动的学生,及时沟通并调整参与强度(暂退核心筹备组,仅参与基础活动)。
(三)以心理支持化解潜在冲突,避免冲突“负面化”
其一,关注“边缘学生”。对在社团中表现退缩、抵触的学生(因怕被嘲笑不敢发言等),指导老师需单独沟通,通过小任务分解(先让内向学生负责记录,再逐步参与分享等)帮助其融入。
其二,及时处理人际矛盾。对社团内的排挤、冲突,指导老师需第一时间介入调解,通过角色互换和讨论共同完成合作任务,避免矛盾积累影响心理健康。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多年来组建学生社团工作的一些经验,以及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应对策略。总之,普通高中社团活动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之外”找到成长的另一种可能。学校的引导核心,不是管控而是赋能——既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又通过科学规划让社团活动与学习、生活、心理需求形成正向互动,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