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君珂
忆往昔,险峻的嵩山,贫瘠的农田,阻挡不了她改变贫苦日子的志气;看今朝,鳞次栉比的厂房,现代化的车间,她带领乡亲在致富路上顽强前行。她就是“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登封市小苍娃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振英。9月19日,冒着阵阵秋雨,记者来到登封市君召乡海渚村对她进行了采访。
中等身材,短发头,穿着一件旧风衣,沧桑的脸庞、和蔼的笑容、亲切的话语,一切朴实得宛如邻家大嫂,这是张振英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1962年,张振英出生于登封市君召乡山范村,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年少的张振英度过了缺吃少穿、捉襟见肘的漫长岁月。20世纪80年代,成家后,丈夫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务工,张振英为让父母和孩子过得好一些,开始做轧面条生意。两个女儿稍大一些,她又开始养鸡赚钱。
业精于勤。靠着起早贪黑的忙碌,张振英养的鸡越来越多,她也开始到乡镇集市上卖鸡蛋。90年代中期,为了在乡镇农贸市场有一个好摊位,她每天凌晨起床,然后骑着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车后两侧的铁篓里装着100多斤鸡蛋,急匆匆驶向集市。那时候,山路崎岖难走,张振英最怕上陡坡,有时候实在蹬不上去,就下来艰难地推着车走。一年四季,风霜雨雪,她从未停歇。数九寒天,每次到集市上,她身上的棉衣早已被汗水浸透。天还没亮,她就在摊位上坐一会儿,身上的棉衣渐渐凉透,身体都快冻僵了,可她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当时光的车轮旋转至新世纪,经过多年的打拼,张振英家的生活渐渐好起来。再看看村里人,男人们都外出打工,妻子则在家照顾老人、孩子,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张振英看到不少留守妇女整天无所事事,总是说闲话、闹矛盾。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善良的张振英开始带领全村妇女养鸡,半价为她们提供鸡苗,并免费为养殖户提供集中免疫服务。
张振英至今记得,有一年临近春节,她收集了附近几个村子的鸡,然后拉到汝州,准备运往广州售卖。由于这是年前最后一趟开往广州的列车,她顾不上天刚下过雪,就开着大卡车和侄子一起往汝州赶去。在上一个大坡时,大卡车一个劲儿地打滑,连人带车差点掉进沟里,好在最后化险为夷。
光景不待人,须臾入中年。2004年,已当上郑州市人大代表的张振英,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带领乡亲过上好日子。
在登封西北部,充沛的水源与富含矿物质的土壤,滋养着每一株芥菜,铸就了“登封芥菜”出众的品质与独特风味,使其成为国家认证的“地理标志产品”。张振英时常想,优质农产品不愁卖,可是要想卖出好价钱,那就必须进行深加工。在此背景下,她成立了登封市小苍娃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注册了“小苍娃”商标,除了生产芥丝产品,还生产韭花、粉条、辣椒酱等农副产品。
“得中原者得天下”,张振英认为,可先在郑州占领市场。于是她带领侄子来到郑州,租了几间房子作为住房,开始到超市、农贸市场、住宅小区等处推销产品。渐渐地,吃过“小苍娃”产品的郑州市民觉得,这个品牌的产品不仅味道好,而且价格亲民。耗时两年,张振英差不多把郑州跑遍了,终于打开了郑州市场。
眨眼间,20年的光阴如流星般划过,公司现有芥丝、韭花、粉条、方便粉丝、五谷杂粮、豆腐串、油辣椒、酱类制品等产品,远销北京、深圳等地,还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如今,公司是郑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还相继获得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河南省“三品一标”示范基地、河南省食品安全教育基地、河南省巧媳妇创业工程示范基地、登封市中小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张振英处处为乡亲着想,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发展模式,进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收购”,发展芥菜种植3000余亩,带动一方百姓共同致富。公司现有96名员工,留守妇女占85%以上,人均年收入5万元左右。每到年底,不管多困难,张振英总要把员工的工资全部结清,让他们过一个“肥年”。
落红无悔,愿化春泥。她心里始终装着乡亲,却忘了自己。她每日粗茶淡饭,衣着简朴。年轻时卖苦力落下的病根,如今让双腿疼痛日益加剧。最终,在家人的多番劝说下,她用登封的一套步梯房,换了一套二手电梯房,只为能轻松上下楼。
采访时,张振英所获的种种荣誉证书映入眼帘:“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河南省社会扶贫先进个人”“第六届郑州市诚实守信模范”、河南省“乡村出彩巧媳妇”……这一项项荣誉,无声诉说着一位女性在诚信立业、扶贫帮困、乡村振兴路上的不凡历程。张振英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从未停下拼搏的脚步,一心只为乡亲皆富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展望未来,张振英有了更远大的目标,那就是把“小苍娃”办成百年老字号企业,让乡亲们祖祖辈辈都过上富裕日子。内善外真是尽美,事真行善业功成。相信在张振英的带领下,“小苍娃”的发展定会蒸蒸日上,她的远大理想也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