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栗凤娇
“我的糖尿病刚控制住一年多,最近又患了肝癌。你帮我找个专家看看吧!”接到周口一名患者的求助电话,记者脑海中立刻闪现几个问题:糖尿病与肿瘤相关吗?如果相关,糖尿病容易引起哪些肿瘤?如何应对呢?11月6日,带着诸多疑问,记者采访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牛松涛。
记者了解到,患者王海(化名),今年58岁,中度肥胖,患2型糖尿病8年,血糖控制时好时坏,从未定期做过癌症筛查。最近,由于出现肝区隐痛、体重骤降等症状,王海到当地一家医院就诊,被确诊为肝癌晚期。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牛松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糖尿病患者并发肿瘤的情况越来越常见,而部分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会突然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糖尿病与肿瘤之间并非简单共存,而是存在复杂的‘双向关联’,二者相互影响,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
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病率较高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恶性肿瘤的风险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风险增幅可达1.2~2.5倍。其中,肝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升高较为明显,均增加约2倍;结直肠癌风险增加1.2~1.3倍,绝经后乳腺癌风险增加1.2~1.4倍,膀胱癌风险也有不同程度上升。
“前列腺癌是个例外。”牛松涛告诉记者,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反而较低,这可能与糖尿病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相对较低有关,但具体原因仍需进一步探索。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引发的一系列代谢紊乱,为肿瘤细胞的滋生提供了“肥沃土壤”。
首先,2型糖尿病患者多存在胰岛素抵抗,身体为降低血糖会代偿性分泌大量胰岛素。胰岛素作为强大的生长因子,会直接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而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则为肿瘤生长提供了营养。
其次,肿瘤细胞主要通过糖酵解快速获取能量,高血糖环境不仅能满足其能量需求,还会产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诱发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从而促进肿瘤发生。
再次,糖尿病本身是全身性低度慢性炎症疾病,内脏脂肪释放的炎症因子会加速肿瘤增殖与转移;肥胖作为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会加剧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形成恶性循环;肠道菌群失调则会通过影响胆汁酸代谢、增加内毒素入血等方式,间接增加患肿瘤的风险。
糖尿病与肿瘤“形影不离”
糖尿病会增加患肿瘤风险,而肿瘤及其治疗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糖尿病,这一“反向关联”同样不容忽视。
“胰腺癌不仅是糖尿病的风险因素,也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牛松涛解释,胰腺癌会直接破坏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引发类似1型糖尿病的症状。临床中曾有患者因突然出现血糖急剧升高就诊,进一步检查后才发现胰腺癌,这类情况须格外谨慎。此外,其他肿瘤也可能通过分泌异常激素或引发全身炎症反应,间接加重胰岛素抵抗。
肿瘤治疗过程是糖尿病的“潜在雷区”。化疗中常用的糖皮质激素虽然能减轻水肿和过敏反应,但是会显著升高血糖;部分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引发胰腺炎或直接损伤β细胞,诱发糖尿病;针对胰腺或邻近器官的放疗、手术,也可能损害胰腺的内分泌功能,导致血糖失控。
糖尿病与肿瘤常常“形影不离”,这与生活方式和环境危险因素有关。肥胖、不良饮食习惯(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过量饮酒等,是诱发两种疾病的共同“元凶”。
“这些危险因素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身体代谢,比如肥胖会直接导致胰岛素抵抗,而长期吸烟、过量饮酒则会加剧慢性炎症,最终既增加患糖尿病风险,也为肿瘤的发生创造条件。”牛松涛强调,正是这些共同的风险因素,让糖尿病和肿瘤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联性。
“双向防控”守护健康
面对糖尿病与肿瘤的复杂关联,牛松涛表示,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要树立“双向防控”意识,通过科学干预降低风险、改善预后。
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比普通人群更早、更频繁地进行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高危肿瘤筛查;要积极控制血糖和体重,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等方式减重,预防糖尿病并发症,降低肿瘤风险;要谨慎选择降糖药,切勿自行用药。
对于肿瘤患者,要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尤其是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某些靶向药等可能升血糖的药物时,一旦发现血糖异常及时干预;若患者患有糖尿病或处于糖尿病前期,肿瘤科与内分泌科要建立协作机制,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在控制肿瘤的同时管理好血糖,提升治疗耐受性和康复效果。
“糖尿病与肿瘤的双向关联,本质上是身体代谢紊乱和慢性损伤的连锁反应。”牛松涛提醒大家,预防是最好的治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体检,既能有效远离糖尿病,也是降低肿瘤风险、为健康保驾护航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