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筑牢生态屏障 守护白天鹅的幸福家园

2025-11-11 13:13:12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杜美丽

  每年的11月份,随着白天鹅陆续抵达三门峡黄河湿地,吸引全国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聚集在这里拍摄参观。

  据三门峡市林业局黄河湿地事务中心统计,目前,已陆续抵达三门峡的白天鹅数量达到3000多只,在现场观赏点,秋风吹起芦苇荡,白天鹅们在这碧波荡漾的黄河水里悠闲地嬉闹着,时而展翅飞翔,时而在水中自由遨游,时而仰天歌唱。岸边,长枪短炮式的相机被摄影爱好者并排架设着,他们专注地等待天鹅们精彩的表演。这些和谐画面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呢?天鹅们为何每年都能如约而至呢?为一探究竟,近日,记者走访了三门峡市黄河湿地保护区。

  筑牢生态屏障 打造生态栖息“安乐窝”

  在灵宝市鸟类爱好者的镜头里,记者捕捉到了动人一幕。弘农涧河浅滩上,白天鹅洁白的身影倒映在澄澈水面,成为金城灵宝生态蝶变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三门峡市林业系统以“林水相依、绿脉相连”为目标,持续筑牢生态屏障,打造出四季常绿的“生态项链”,为鸟类提供了充足食源与栖息之所。通过建立鸟类监测网络,组建护鸟志愿服务队,生态科普进社区、进校园,让“爱鸟护林”成为全民共识。如今的弘农涧河两岸,芦苇摇曳、鱼虾成群,不仅吸引了白天鹅,更让黑鹳(国家一级)、白琵鹭(国家二级)、灰鹤(国家二级)、牛背鹭、红嘴鸥、普通鸬鹚等多种鸟类在此停栖或繁衍生息,昔日“稀客”变“常客”。

  同时,三门峡市林业局建设生态隔离带,减少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优化周边水域生态环境,投放适宜的水生生物,保障水生植物、鱼虾等生物的生存繁衍,构建天鹅栖息的完整生态食物链。同时,还加强湿地周边环境治理,减少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让黄河湿地的水更清、草更绿,成为白天鹅宜居的生态家园。

  建立专业管护“守护网”强化科学研究“智慧脑”

  “我们林业局建立有严格的大天鹅管护责任制和日常巡护制度,划分责任区域,将保护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同时他们还建立日常巡护制度,定期对栖息区域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白天鹅生存的问题。

  记者在三门峡黄河湿地保护区发现有声纹传感器,这是三门峡市林业局黄河湿地事务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声音艺术博物馆等专业机构,在保护区内选择芦苇沼泽、浅滩水域等典型生境布设多组声纹传感器,开展自然声音智慧监测项目。通过动物声纹识别设备采集大天鹅鸣叫声等生物声音信号,上传至云端进行智能分析识别,精准统计种群数量、活动规律及行为特征,为白天鹅保护策略优化、物种研究水平提升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筑牢疫情防护“堡垒”备足“粮仓”安全过冬

  三门峡市为让落户的白天鹅安全过冬,每年冬季来临时,都会做好疫情防护和备足粮食,让这些特殊的“客人”安全舒适地过冬。

  “我们时常开展常态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严格执行‘日监测、日报告’制度,确保监测信息日上报率100%。”黄河湿地事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同时,他们还提前筹备防护服、消毒药剂、采样设备等防疫与救护物资,组织专业人员对白天鹅主要觅食区进行监测;设立24小时救护值守点,安排专业救护人员轮班,实现疫病“早发现、早处置”;强化以白天鹅为核心的野生动物救护流程,同时高效响应“12345”政务服务热线转办的救助指令,确保受伤个体得到及时专业救治。

  黄河湿地事务中心还通知各湿地管理站及相关协作单位,在白天鹅聚集区周边的浅水区、滩涂地带,科学营造食源地。同时加强食源地周边环境管控,避免农药残留、垃圾污染等问题,确保白天鹅在越冬期间有充足、安全的食物来源,减少因觅食困难导致的迁徙或健康风险。

  “白天鹅需要纯净的水,适宜的气候,安宁的港湾和对他们善良的人们。你知道白天鹅为何会选择这里吗?因为三门峡不仅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有很善良的村民。每年冬季,附近村民为了让白天鹅有足够的食物吃,时常不收庄稼或收的时候留一部分给它们吃。”一位知情人士道出了白天鹅幸福家园背后的感人故事。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