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后,就是等待录取结果的时候了。然而,骗子们却趁机伸出黑手,精心编织陷阱。暑假期间,小梁满心期待着能被心仪的艺术院校录取。这时,一条陌生短信悄然出现,声称“添加某微信号就有机会提前获得某艺术院校录取资格”。求学心切的小梁,没有丝毫怀疑,满心欢喜地前往银行转款。幸好,银行大堂经理凭借丰富的经验,察觉异常,及时劝阻,协助小梁查询招生信息,这才让小梁如梦初醒,避免了财产损失。
骗子的手段看似简单,却总能利用考生和家长对高考录取规则的不了解,以及迫切求学的心理屡屡得手。他们打着“提前录取”“内部指标”的幌子,让不少家庭上当受骗,不仅钱财受损,更给考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
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些骗子的行为已经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这种行为构成了诈骗罪,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但即便骗子被惩处,被骗走的钱财也未必能追回,因此,防患于未然才是关键。
近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咨询有关信息,勿存侥幸心理、勿信不实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一、认准官方权威渠道,警惕山寨信息诈骗。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实施“2025高考护航行动”,已协调有关互联网平台对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行了权威标识,便于广大考生和家长识别,获取正规的招生政策和服务信息。此外,考生和家长可在教育部官方网站搜索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查询核实本年度具有招生资格高校的基本情况。广大考生和家长在网上查询高校招生信息时,请认准“官网”标识,谨防山寨账号或网站骗局。
二、理性报考不迷信,切勿轻信高价辅导。广大考生和家长要认准官方渠道,结合自身情况,综合考虑个人志向、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着眼于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科学选择,自主填报。
三、了解正规录取流程,远离特殊渠道陷阱。高校招生是严格按照招生政策规定和学校招生章程等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内部降低分数“补录”“补招”的情况,正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一律不能相信。
四、认清不同教育形式,警惕虚假招生宣传。考生和家长要认真辨别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修方式。在进行志愿填报时,需综合参考官方志愿填报信息服务及高校官方信息,结合个人志向及兴趣等因素综合考量,切勿轻信“噱头”宣传,避免盲目择校。
五、做好个人信息防护,防范志愿被篡改风险。广大考生和家长要提高防范意识,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号、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和志愿填报系统密码等登录信息,不要泄露给他人,防止志愿被他人篡改。
高考生和家长请注意,所有高考成绩查询、录取信息均通过教育部门指定的短信端口、官网或正规App(应用程序)发布。千万不要点击不明链接,更不要轻信所谓“提前录取”“内部名额”的谎言。一旦发现可疑信息,务必第一时间与学校招生办、教育部门核实,或者拨打110报警。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节点,但骗子的陷阱绝不能成为我们追梦路上的绊脚石。希望考生和家长都能擦亮双眼,提高警惕,守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和求学梦想。(本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