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正式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通过系统化改革构建协同贯通的科技教育生态,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分阶段目标明确:2030年体系初成,2035年生态完善。《意见》提出,到2030年,我国将基本建立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评价保障机制及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深化;至2035年,形成覆盖全学段的科技教育生态系统,社会资源支持机制健全,项目式、探究式、跨学科教学成为主流,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兴趣与精神并重。《意见》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分学段设计科技教育路径:小学低年级通过生活化、游戏化场景激发好奇心,培养感知体验能力;小学中高年级以科学实验和项目任务强化跨学科联系,践行“做中学”;初中阶段围绕真实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转向规律探究与方法习得;高中阶段聚焦实验探究与工程实践,引入科技前沿动态,系统培养科研能力。同时,推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在科学活动中融入伦理、环境等人文思考,在人文课程中渗透科学思维,营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文的校园文化。
课程与教学创新:打造“三位一体”新生态。课程建设方面,《意见》要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优质资源,构建“基础认知—综合应用—创新突破”的纵向培养路径,并横向整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对接高等教育需求,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设计。教学方式变革强调“一校一策”,结合线上线下资源,采用项目学习、任务驱动等模式,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意见》特别提出,探索“科学家+教师”双师课堂、元宇宙虚拟实验室等前沿技术,设计探究性、跨学科作业,提升教学针对性。
教研与评价改革:破除功利化倾向。教研引领层面,鼓励组建专门教研队伍,围绕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方法创新等开展研究,依托云教研平台组建区域共同体,推动教研与教学一体化。评价改革则强调多元化、发展性评价,开发“科技素养数字画像”,追踪学生创新能力成长轨迹,重点关注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等行为表现。《意见》明确,将科技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建立覆盖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机制,重点考察教学实施效果、资源整合能力及区域规划成效。
资源开发与数字赋能:拓展科技教育场景。教学空间建设方面,加强校内科技实验室改造,统筹利用校外科技基础设施、场馆等资源,建设实践研学基地。分批建设科技教育实验区及实验校,探索创新培养模式。数字赋能成为亮点,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科技教育栏目,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创新数字教学模式,探索人工智能助学、助教、助评功能,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学合作开发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师资与协同育人:强化专业支撑与社会参与。师资建设方面,将科技教育纳入教师培养体系,在“双一流”高校开设科技教育硕士专业,通过“国培计划”加强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培训。推行“学术+产业”双导师制,选派教师赴科研机构挂职,并支持高校专家到中小学兼职。家校社协同方面,依托“教联体”构建区域合作网络,倡导高校、科技馆、企业等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践指导。实施“家庭科技工具箱”计划,鼓励开展亲子科技活动;打造“百城千馆”工程,推动科技馆常态化开放;严格监管校外培训机构,严禁以科技教育名义开展学科类培训。
国际合作:提升全球影响力与竞争力。《意见》提出构建多边合作网络,发起“‘一带一路’科技教育共同体”倡议,创办全球青少年科技创新博览会,发布《全球科技教育发展蓝皮书》,分享中国经验。同时,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建立全球科技教育知识库,开发多语种课程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推动国际青少年科创成果交流。
组织保障:强化统筹与动态监测。《意见》要求各地将科技教育纳入教育强国建设重点,建立健全党委领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重点支持中西部及农村地区改善办学条件。依托人工智能构建动态监测体系,营造全社会关注科技教育的良好氛围,汇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合力。
此次七部门联合发力,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进入系统化、生态化发展新阶段,将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 王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