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慢下来的时光里读懂成长 ——读《牵着蜗牛去散步》有感

2025-08-16 01:22:26   来源:河南经济报

  ■平舆县第一初级中学 盛娜

  刚读过《牵着蜗牛去散步》:主人嫌蜗牛走得慢,于是催它、唬它、责备它、拉它、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爬得更慢了。直到主人放弃催促,跟在蜗牛的后面,才发现沿途有花香、有鸟鸣、有轻拂的微风、有温暖的阳光——这些在匆忙中被忽略的,恰是生命最本真的美好。

  孩子就像那只蜗牛,他们的成长有自己的规律,我们总急着让他们跟上我们的脚步,却忘了他们有自己的节奏。那些在大人眼中所谓的“拖拉磨蹭”其实不是缺点,是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在感知世界,是生命本该有的模样。

  然而,生活中却经常上演这样的场景:清晨,微风和煦,鸟儿低鸣,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缝隙,将光影投在地板上,显得那么温柔。卧室里,母亲带着焦灼的催促声再次响起:“快点!不然就要迟到了!”八岁的孩子正蹲在床边,专注地研究被子上纹理的走向,对母亲的催促充耳不闻。由于“磨蹭”和“急躁”,母亲和孩子之间再次碰撞出矛盾的火花,本该温馨的亲子时光瞬间变得剑拔弩张。

  成长的误解:用时钟来度量童年

  “你看人家小明,半小时就写完了作业,你都磨蹭两个小时了还没写完”“写个作业磨磨蹭蹭,照这样下去,怎么得了”……父母的责备里包含深深的焦虑: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似乎孩子的“慢”就等同于落后,意味着失败。我们习惯用时间来衡量一切,唯独忘了孩子的成长并不是流水线。

  曾看过一位母亲的日记:“我觉得孩子就像一台需要发动的机器,只要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就能按预定的速度运转。但是事实绝非如此,他会在走路时突然停下来,仰着头看天空中变化的云朵。会在学拼音时突然停下来,跑到室外听小鸟唱歌。这些停顿在我看来毫无意义,但他却总是兴致勃勃、乐此不疲。为此我非常苦恼。”

  这种成长的误解是由于成人对“时间”有执念。我们用时间度量孩子的每一个行为,当孩子的行为节奏与我们的期望不相符时,焦虑便产生了。却不知,那些我们认为的“拖拉磨蹭”,正是孩子感知世界的方式。他们用小手感知树干的粗糙,用舌尖品尝食物的味道,用眼睛追逐天空中变幻的云朵——这些“磨蹭”,恰是孩子特有的探索与学习。

  蜗牛的哲学:慢下来的深意

  有位教育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让一群四岁的孩子自己穿外套,结果有的孩子穿得快,有的孩子穿得慢,慢的那个孩子,首先把外套铺在地面上,接下来仔细观察衣服的前后,然后把胳膊伸进袖子里,最后对着镜子调整好领口。这个过程在成人看来是“磨蹭”,可对孩子来说,却是一场探索。

  孩子的“慢”,藏着认知发展的密码。研究表明,幼儿的大脑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他们缺乏对时间的感知能力,也难以像成人一样完成复杂的动作。而他们的“慢”正是神经突触建立连接的关键期,是他们用自己的节奏在破译世界,构建认知密码。孩子就像那只蜗牛,有自己的成长规律,这些快慢差异不是缺点,而是生命本该有的模样。

  改变的开始:耐心地接纳

  改变,往往始于父母的自我觉察。

  一位父亲这样讲述他的改变:“以前看到儿子写作业时拖拉,我就忍不住生气。直到有一次,我顺着他的视线看去——原来是两只小狗在嬉戏玩耍,他正在认真观看。那一刻我突然接纳了孩子的磨蹭,他不是故意的,只是在孩子的世界里,磨蹭与学习没有清晰的界限。”

  接纳孩子的磨蹭,需要父母学会和孩子好好沟通。当孩子吃饭磨蹭时,不是斥责“再不吃就倒掉”,而是说“妈妈知道你想慢慢品尝,但我们需要在20分钟后出门,你是先吃几口鸡蛋呢,还是先吃几口青菜?”用具体的时间替代抽象的“快点”,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而不是生硬地去命令孩子,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后更愿意配合父母。

  尊重的力量:自然的成长

  在河南的一所中学里,我见过这样的教育场景:校园里专门开垦出一片菜地,每个班级都有一小块实验田。老师从不规定种植什么,甚至连什么时候播种与浇水,也全是孩子们自己做主。到了收获的季节,有的地里杂草丛生,而有的地里硕果累累,但老师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等待。”

  孩子的成长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需要等待,且有着不可逾越的自然规律。拔苗助长的故事早已告诫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会摧毁生命的根基。当孩子被耐心以待时,就会展现出惊人的内驱力——那个被允许慢慢吃饭的孩子,终将学会珍惜时间;那个被允许发呆的孩子,会构建起丰富的内心世界。

  时光的礼物:慢中的美好

  公园里,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傍晚,奶奶和孙女散步,小女孩时而指着晚霞说“云朵像小狗”,时而停下来数公园的台阶,奶奶也不催促,只是停下来默默地等着女孩。有次我不禁问:“这样会养成拖拉的习惯,您为什么不制止呢?”奶奶笑了笑:“她慢慢走,才会记得路上的风景啊。”

  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很多父母的痛点:我们总是忙于为未来而担心,以至于错过了眼前的珍贵。若干年后,当孩子回忆过往,他们根本不会记得某次作业写得快慢,但一定会记得这些温暖的瞬间——清晨和家人一起整理书包时的温馨、傍晚共同攻克难题时的喜悦、因理解而产生的会心微笑……

  有人说亲子关系的本质,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告别。而那些被耐心滋养的时光,就是孩子一生的底气。被允许慢慢长大的孩子,终将学会从容面对整个世界。

  原来,教育的真谛并不是催促,当我们收起焦虑,会发现那些曾经让我们发火的“磨蹭”,其实是生命最珍贵的礼物。就像《牵着蜗牛去散步》里写的:“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蜗牛告诉我,其实是它在牵着我,感受生命的美好。”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