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大讲堂:农业生产新形势为农业科技发展提出新任务

2025-03-27 13:07:02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 滑留帅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从长远来看,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全球粮食安全受到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农产品需求数量庞大且持续增长,与耕地、淡水等资源总量有限且分布不均的突出矛盾持续存在。科技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支撑力量,全球极端天气频发、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等客观形势,以及国家推动发展大食物观、“双碳”等政策目标,都对粮食科技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一、极端天气频发,农作物育种需要适时调整育种方向

  根据联合国防灾减灾署发布的《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2000—2019》,与前20年相比,全球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数量增加了232%,洪涝灾害增加了134%,风暴增加了97%,各种山火燃烧增加了46%,干旱事件增加了29%。极端天气频发,为粮食持续稳定生产带来巨大影响。以2023年5月发生在黄淮麦区的“烂场雨”为例,持续降雨时间与小麦成熟收获期叠加重合,导致大量麦田出现积水,小麦点片倒伏、发霉,部分地区出现籽粒萌动和穗发芽,受灾面积达186万公顷,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8%,其中95%在河南,造成河南减产52.6亿斤。为应对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要加大作物抗逆性状的研究力度,通过深入研究不同作物的抗逆机制,挖掘与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相关的基因和分子标记,在育种工作中加强应对极端天气的指标,例如,小麦“抗穗发芽”,玉米、水稻“抗夏季高温”等,培育具有更强抗性的新品种,为粮食生产应对极端天气提供基础保障。

  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农机装备需要加强智能化研发

  近年来,各类人工智能大模型跨越式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开始融入人类生产、生活。我国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此外,水稻、玉米的种植和收获综合机械化率也超过85%,然而,我国在农机设备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在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方面,农业领域远远落后于工业自动化领域。未来,要大力倡导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加快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制造,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为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要推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便更好地支持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集成应用。

  三、“双碳”背景下,粮食绿色生产技术需要进一步提升

  我国设定了在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努力追求在206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彰显了我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责任和担当。农业领域不仅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也是一个庞大的碳吸收体系。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农业用地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球人为排放温室气体的30%以上,其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在农业产生的碳排放中占比显著。农业“双碳”的实施,需要在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从减排与增汇两个角度同时着手,挖掘农业减排增汇的潜力。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新品种研发,提升作物自身资源利用效率;加强高效化肥农药产品的研发,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减少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施用量;加强植保无人机、电动农机等新型农机研发和应用,提升农机作业效率,降低粮食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农业废弃物还田、有机肥料使用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耕地等级,巩固和提升土壤碳汇能力。

编辑:高晓杰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