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源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农业自动化技术已成为提升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驱动力。《“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绿色智能农机装备和节本增效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洛阳作为中原经济区重要农业城市,2024年全市优质杂粮种植面积达110万亩,肉牛、奶牛饲养量分别突破51.85万头和171.1万头,特色农产品产业初具规模。洛阳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落实《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用于农机购置补贴,重点支持智能复式高端农机装备,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89%。2024年,洛阳市提出“4+2”战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强调通过智能农机推广、设施农业升级和农业保险创新,提升特色农产品竞争力。然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面临劳动力短缺、资源利用效率低、产品质量波动大等问题,亟待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产业升级。
近年来,洛阳农机总动力达534万千瓦,建成高标准农田262.8万亩,智能灌溉系统覆盖89.7万亩,部分企业试点应用农业物联网平台,整合土壤监测、无人机植保等模块,但由于农业产业自动化技术应用不充分,普及率不足10%。一是自动化技术应用碎片化,自动化设备多集中用于耕作与收获环节,种植管理、加工仓储等环节仍依赖人工,产业链协同性不足;二是创新研发滞后,本地农机企业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缺乏智能感知、AI决策等核心技术,高端设备依赖进口(进口占比超60%);三是服务体系薄弱,农民对自动化设备操作能力不足,售后维护网点覆盖率低(仅35%乡镇设有服务点),导致设备闲置率高达40%;四是成本与风险制约,智能农机购置成本是传统设备的2~3倍,且缺乏适配的金融保险产品(仅30%农户购买农机保险),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推广意愿。
下一步,应积极构建“技术研发—应用—服务”全链条创新体系。一要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比如联合高校(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与企业建立智能农机研发中心,重点突破精准播种、AI病虫害识别等关键技术,力争3年内国产化率提升至50%;二要推广物联网集成应用,建设市级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土壤墒情监测、无人机植保、冷链物流追溯等功能,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三要深化产业协同与示范引领,打造特色产业自动化集群,充分利用“农丰核桃”“洛阳食用菌”等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建设10个智能生产示范基地,推广自动化分选包装、智能仓储系统,将损耗率降至5%以下;四要推动“农业+文旅”融合,利用自动化温室技术开发观光农业项目,如建设智能花卉工厂,吸引城市消费群体,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洛阳市农业自动化升级需以“技术驱动、产业协同、政策护航”为核心,不断提高智能农机覆盖率和农业综合生产效率,加快建成国家级农业自动化示范区,带动全市农业总产值提升,提高自动化技术贡献率。通过系统性改革,洛阳市有望成为中原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标杆,为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洛阳经验”。(作者系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