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省教育厅发布《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培育建设新兴交叉急需特需本科专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到2027年,培育建设200个以上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兴交叉急需特需学科专业,年度新增新兴交叉急需特需本科专业占比80%以上,理工农医类招生专业占比提高到60%以上,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显著增强。
《通知》指出,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结构和建设质量直接决定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培育建设新兴交叉急需特需专业,持续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河南省将开展多项重点工作。
在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方面,高校要实现专业建设从自我发展“小逻辑”到服务国家发展“大逻辑”转变,从适应服务向主动引领转变。在健全供需对接适配机制上,省教育厅会同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协会),依托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开展重点领域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定期发布河南省本科专业引导目录清单,引导高校培育布局专业。
新设专业布局上,高校要积极探索新兴交叉急需特需专业快速布局机制,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关专业。省教育厅将引导具备学科基础的高校,加快培育建设一批“空白”本科专业。对于暂不具备新兴交叉专业设置条件的,支持高校开设新兴交叉专业方向或“微专业”。
存量专业改造升级同样是重点。高校要超前研判未来科技和行业产业对知识能力素养的新要求,加快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迭代。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开发智慧助教等应用,建设智慧课程和数字教材等。
《通知》还提出分类培育“专精特新”专业,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原则,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支柱产业或关键产业链中的细分环节等,差异化推进基础、新兴交叉和急需特需专业建设。
此外,省教育厅将加强本科专业建设监测和评价,原则上不再支持高校新增设置控制限制类专业,对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培养质量下滑、办学条件不足的本科专业点进行预警。高校对教学质量低下、去向落实率过低的专业采取逐年压减招生规模等措施,对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及整改不力、效果不好的预警专业点,及时予以撤销。
在保障措施方面,省教育厅将综合应用政策指导、资源配置、资金安排等措施,对填补我省新兴交叉本科专业布点“空白”和“专精特新”专业给予倾斜支持。高校申报新增设置专业需经学校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评议等流程,专家委员会组成人员中产业界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不低于三分之一。省教育厅还将会同相关部门完善专业评价体系,鼓励高校建立包容性评价考核机制,支持引导教师参与新兴交叉专业建设,淡化论文收录数等数量指标,提升新兴交叉急需特需专业建设质量。 (记者 王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