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头像压着一块儿石头,闷得慌?别不当回事儿,这跟身体不舒服一样,需要重视起来。”“晚上翻来覆去‘烙大饼’?试试这些小方法,睡觉就会更安稳。”近日,在濮阳县的一个乡村活动室里,这样亲切家常的话不时响起。这是濮阳县精神病医院“健康直通车”活动现场的一幕,也是该院践行“服务为民”宗旨、把专业心理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的生动实践。
以往,不少村民觉得“精神病医院”“心理健康”离自己很远:心里闷得慌只当是“想太多”,长期失眠觉得是“年纪大了”,跟家人拌嘴后的委屈也习惯“自己扛”。可这些被忽视的情绪问题,正悄悄影响生活质量。正是看到群众的迫切需求,濮阳县精神病医院主动打破服务壁垒,以“健康直通车”为抓手,组建专业心理服务团队,走进乡村、社区,把心理健康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活动现场没有晦涩的理论,只有接地气的“拉家常”。专家们用亲切的乡音,把心理学知识拆解成生活场景:从“跟老伴儿拌嘴怎么化解”,到“为孩子操心如何调节情绪”,再到“面对慢性病怎样保持好心态”,每个话题都戳中村民日常烦恼。他们还结合真实案例,手把手教大家缓解焦虑、改善睡眠的小技巧,比如睡前少看手机、遇事多跟家人沟通等。村民们聚精会神地听讲,不时地点头表示认同,还主动凑上前提问、交流“同款烦恼”。
“以前总觉得‘精神病院’离我们很远,今天听专家这么一讲才明白,关心咱自己、关心家人的心情好不好,太重要了!就在家门口就能学到这些知识,真是既方便又实在。”张大姐说。
李大姐则表示:“专家说的在理,好多烦恼好像找到了‘出口’,心里头轻松不少。”
这些认可,正是“健康直通车”的意义——打通的不仅是服务的“物理距离”,更是心与心的“最后一公里”。在濮阳县精神病医院专家看来,心理健康服务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融入生活的“实用技能”;不是“等群众上门”,而是主动“送服务到身边”。
濮阳县精神病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把“健康直通车”开稳开远,不断扩大义诊范围,从乡村延伸到社区、学校;丰富服务内容,增加“一对一”心理疏导、情绪评估等精准支持,为建设“健康濮阳”注入温暖的心理保障力量。同时,医院也呼吁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让“关心心情”像“关心身体”一样成为共识。(记者 杨永红 通讯员 李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