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基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正式禁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主要成分为过氧化苯甲酰),以消除其潜在健康风险。该政策针对全国面粉加工企业,强调通过优化工艺而非化学添加剂提升品质,并引导消费者选择自然色泽的面粉产品。
在面粉加工行业,曾有一种名为“过氧化苯甲酰”的物质被广泛使用,它的核心作用是快速漂白面粉、掩盖原料瑕疵,让劣质面粉呈现出“雪白细腻”的假象。然而,这种追求视觉效果的添加剂,早已因明确的健康风险被国家明令禁止。看似只是“让面粉更好看”的操作,实则为消费者的健康埋下多重隐患。
被明令禁止的“面粉美白剂”:过氧化苯甲酰的前世今生
面粉增白剂的主要成分是过氧化苯甲酰,它曾作为合法添加剂活跃于面粉市场。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氧化作用破坏面粉中的类胡萝卜素等色素,在短时间内将淡黄色的天然面粉变成纯白色,还能起到一定“改良口感”的作用——让面粉更松散,掩盖因储存不当或原料劣质导致的结块问题。
但随着研究深入,其健康风险逐渐浮出水面。2011年5月,我国正式颁布《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明确禁止过氧化苯甲酰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面粉加工。这一禁令并非“一刀切”的严苛,而是基于大量毒理学研究和公共健康考量的科学决策,终结了“白面即好面”的错误消费认知。
面粉增白剂对身体的三重危害:从直接刺激到潜在风险
过氧化苯甲酰及其分解产物,会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对多个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其危害具有累积性和隐蔽性,长期摄入风险更高。
第一,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引发慢性炎症。过氧化苯甲酰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进入人体后会直接刺激口腔黏膜、食道和胃肠道。短期少量摄入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胃部不适、恶心,但若长期食用含有增白剂的面粉制品,这种氧化性刺激会持续损伤消化道黏膜,增加胃炎、胃溃疡的发病风险,尤其是儿童、老人及胃肠道功能较弱的人群,由于黏膜屏障本就脆弱,更容易受到这类化学物质的侵害。
第二,破坏营养吸收,导致维生素流失。天然面粉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叶酸等),这些营养素对维持神经系统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至关重要。而过氧化苯甲酰的强氧化性会破坏面粉中的B族维生素,导致营养流失。长期食用增白面粉,相当于在“吃空壳碳水”,看似饱腹,却无法摄入足够的微量营养素,可能引发疲劳、免疫力下降、贫血等隐性营养不良问题,对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影响尤为显著。
第三,分解产物苯甲酰的潜在健康威胁。过氧化苯甲酰在面粉中或进入人体后,会分解为苯甲酰和苯甲酸。虽然苯甲酸本身是允许在部分食品中使用的防腐剂(如饮料),但面粉作为主食,每日摄入量远高于饮料,长期累积的苯甲酰会加重肝脏和肾脏的代谢负担。动物实验表明,高剂量的苯甲酰可能对肝脏细胞造成损伤,而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人群,这种代谢压力会进一步放大,增加器官病变的风险。此外,有研究提示,苯类物质的长期接触与某些慢性病的发生存在关联,虽然尚无明确的人体致癌证据,但是“潜在风险”足以成为禁止其使用的重要依据。
消费者如何避开“增白陷阱”?掌握3个实用鉴别技巧
禁令实施后,正规面粉企业已不再使用过氧化苯甲酰,但仍有少数不法商家为追求利润铤而走险,通过非法渠道添加增白剂,或利用消费者“以白为好”的心理误导消费。掌握以下鉴别方法,能有效避开风险。
第一,看颜色,拒绝“异常雪白”。天然面粉的颜色应为乳白色或淡黄色,带有细微的颗粒感,而非均匀一致的“瓷白色”。若面粉白得发亮、毫无杂质感,极可能是添加了增白剂,消费者应提高警惕。
第二,闻气味,识别“天然麦香”。优质面粉带有淡淡的小麦清香,气味自然柔和;添加了增白剂的面粉可能掩盖了麦香,甚至带有轻微的化学异味,或气味过于“清淡”,失去了谷物本身的味道。
第三,查标识,认准“无添加”说明。购买时仔细查看包装上的“配料表”,正规产品若未添加增白剂,通常会标注“无添加过氧化苯甲酰”“天然原色”等字样;若配料表中出现陌生的化学名称,或未明确标注添加剂信息,建议谨慎购买,优先选择有品牌保障、生产资质齐全的产品。
专家提醒:健康从不需要“表面功夫”
专家提醒,面粉的价值在于其作为主食的营养供给,而非“颜值高低”。过氧化苯甲酰的禁用,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进步,也提醒着消费者:食品的“天然”才是最好的“安全标签”。拒绝被“雪白面粉”的假象迷惑,学会通过颜色、气味、标识等方式鉴别优劣,才能让每一口面食都吃得安心、吃得健康。毕竟,真正的好面粉,从不需要靠“化学美白”来证明自己。(赵爱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