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滑县监管支局充分发挥非现场监管作用,扎实做好县域监管统计工作,切实履行属地监管职责;立足县域实际,构建涵盖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和风险防控的全链条统计体系,科学开展金融统计工作,筑牢县域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数据基石。
完善制度,夯实统计根基。该支局立足县域实际,把监管统计制度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规范,把总资产、总负债、存贷款、利润、不良贷款,以及五大金融等13类、36项指标全部纳入统计范围,构建“全流程+重点关注”统计体系,对金融机构经营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管。同时,该支局通过面对面讲解和表中注释的方式规范填报口径,确保金融机构基本情况、经营数据和服务实体经济成效等基础指标口径统一、可追溯,为监管决策提供标准化“数据语言”。
压实责任,提高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是非现场监管的生命线。该支局建立双人审核机制构筑监管第一道防线:A岗聚焦数据完整性和逻辑校验,对偏离同期或年初均值10%以上的指标进行标记核实;B岗侧重数据真实性核查,结合前期数据、机构规模和经营情况等开展再次核实。这一双人审核模式,使报表错报、漏报率下降40%以上,为后续数据分析奠定可靠基础。
数据穿透,释放监管价值。非现场监管的终极目标在于对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该支局推动数据统计工作从“报数”向“用数”转型,构建起“监测、分析、决策、反馈”的闭环机制。通过对信贷投向数据的穿透分析,精准把握涉农贷款季节性波动规律,及时引导金融机构提前开通绿色通道,提高涉农领域信贷额度,根据小微企业贷款额度同比变化情况,督促金融机构单列信贷计划、创新信贷产品,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监测预警,提高风险防控能力。该支局积极落实“四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早化解)要求,通过对利润和不良贷款的持续监测,及时向增速波动幅度较大的3家机构发出风险预警通知,要求机构加强业务管理和风险防范。该支局在符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通过与当地政府、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打造开放、合作的数据监管生态环境,严防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为金融监管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记者 韩玲 通讯员 秦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