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 > 正文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科技“薯光”照亮伊川“硒望”的田野
时间: 2023年12月15日15:28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赵向杰

  “10万亩富硒甘薯销往全国各地,1个万亩高效示范基地、17个千亩示范方、60个百亩示范方、1个全国甘薯(伊川)优质品种展示基地不断引进新品种、示范新技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模式已经成型,“岭上西薯”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产品目录……”连日来,记者在实地采访时了解到,除了当地党委政府多措并举大力支持之外,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也不断强化科技支撑,促进品种技术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推动伊川县甘薯产业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据介绍,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是国家级的甘薯全产业链科研创新团队,由来自全国甘薯优势团队科研人员组成,致力于解决甘薯产业技术瓶颈和难题,为甘薯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是甘薯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和服务的“国家队”。

       甘薯产业“国家队”持续发力

  甘薯也称红薯,营养全面均衡,因其淀粉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合理、不饱和脂肪酸占比高、多酚含量高、生物强化作用明显、膳食纤维丰富、矿物质丰富等特点,受到大众的普遍喜爱。

  伊川县是全国有名的甘薯产区,曾经是豫西最大的甘薯集散地。当地立足富硒土壤优势,大力发展富硒甘薯产业,成为伊川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但是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甘薯生产中存在着品种老化、技术落后、品牌知名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对甘薯产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制约。

  为了推动支持伊川甘薯产业发展,解决难点,打通堵点,消除痛点,多年来在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两任首席科学家马代夫研究员和李强研究员的带领下,特别是2021年以来,新任首席科学家、徐州市农科院院长李强组织体系专家团队多次来到伊川,大力支持该县甘薯产业发展。

  新品种新技术欣欣向荣

  三年来,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累计为伊川引进上百个甘薯新品种,筛选出适合伊川种植的品种十多个。同时,据伊川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曹再昌介绍,体系专家定期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从良种选择、健康种苗培育、配方施肥、合理栽插、滴灌与水肥一体化、适时化控、机械化应用、科学窖藏、加工等主要技术环节进行帮助,为甘薯种植户、企业等排忧解难,提升了伊川甘薯生产、加工等水平,延长了甘薯产业链,大大提高了甘薯生产效益。此外,在伊川连续三年召开中国(伊川)甘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使伊川甘薯及“岭上西薯”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快速提升,对伊川甘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洛阳岭上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俞永生告诉记者,伊川县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有50万亩富硒土地资源,但是如果不按照技术规程照样种不出富硒甘薯。在国家体系和省体系专家的指导下,公司制定和实施了甘薯富硒和绿色食品种植技术规程,2021年至2023年,公司累计带动伊川县鸦岭镇、高山镇、鸣皋镇、江左镇、白元镇等种植富硒和绿色甘薯上万亩。主要采用“小拱棚+地膜覆盖”“大棚+小拱棚+地膜覆盖”等种植模式,将甘薯种植时间提前到3月中下旬,6月底或7月初即可收获,实现错峰上市,平均鲜薯销售价格5-8元/斤,除去成本,每亩纯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

  据调查,现在伊川甘薯种植技术标准规范,品质大幅度提升,市场美誉度提高,今年的鲜食甘薯售卖已经接近尾声,再过一段就会出现一薯难求的局面。伊川县甘薯种植中鲜食型和淀粉型各占半壁江山,大部分甘薯是农业订单式生产,基本都能提前卖完。

  科技“薯光”照亮“硒望”的田野

  在今年10月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伊川)甘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李强针对伊川甘薯品质进一步提升方面,提出了强化技术培训、细化品控手段、组织观摩学习、重视过程监管、加强品质检测等建议,在推动伊川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持续扩大“岭上西薯”品牌影响力,为全国甘薯产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谈到伊川甘薯产业发展时,马代夫讲到,创新是甘薯产业发展之本,“岭上西薯”甘薯品牌的打造,将促进河南乃至全国甘薯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在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的全力支持下,伊川甘薯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成型,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带动群众3万余户,薯农收益持续增长,年创产值超12.5亿元。伊川甘薯以其天然富硒、香甜软糯、颜如琥珀、领先上市、延年益寿等特点不断受到市场追捧,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攀升,科技“薯光”照亮伊川“硒望”的田野。


编辑:晏语悦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4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