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集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在世界经济版图上,大量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块状明显、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大都在这些区域创造。
中原大地上,一个个产业集群的名字也越来越响:郑州航空港区智能终端、洛阳现代装备制造、漯河食品、睢县鞋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载体——“产业集聚区”。
2008 年底,敏锐捕捉世界经济发展大势,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将产业集聚区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2009年初,在规范整合原有300 多个工业园区的基础上,我省坚持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启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如今,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支撑。
统计显示,2014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均超过五成,对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及利润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七成。今年前5个月,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高于全省工业增速3.9个百分点,比前四个月提高0.4个百分点。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
“集群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空间特征,实质是生产力的布局优化。”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史自力说,顺应产业发展的这一内在规律,越来越多的地区把产业集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中原“聚”变,魅力无限。当亚洲最大的可口可乐生产基地选址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后,同为世界500强的美国嘉吉公司闻声而至,厂子就建在可口可乐一墙之隔。一根管道穿墙而过,嘉吉公司的糖浆直接输送到可口可乐的生产线上,成功实现了运输的零成本和安全效益的最大化。
不仅如此,当华垦粮油入驻集聚区后,很快引来统一集团隔墙落户,又是一根管道把植物油从华垦的油罐送到了统一集团的生产车间。统一集团可就近采购嘉吉的果糖、中粮的面粉……
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故事远不止漯河一例。革 命老区信阳以洁净的空气为“资本”,吸引沿海80多家电子信息企业“抱团转场”,智能手机年产能 940万部,液晶显示模组年产能800万片,被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手机产业基地”。“梁祝故里”汝南,“头雁”浙江立马集团在产业集聚区率先开工,迅速形成 15家电动车整车企业和32家配套企业的雁阵效应,一举成为全省最大的电动车零配件生产集散地。
省发改委主任孙廷喜表示,今后,我省将全力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支撑能力和服务功能,着力打造一批“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夯实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平台,更深、更广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创新为本,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稳增长、保态势,必须把创新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第一推动力,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化解产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加快培育和壮大新动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近日,富士康、腾讯、和谐汽车签订协议,在郑州成立初始规模为10亿元的投资合作公司,作为智能电动汽车及相关互联网项目的投资平台。这是继年初三方签署《关于“互联网+智能电动汽车”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谋划在豫开展新能源汽车制造后的又一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