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355.52亿元
河南经济报 记者 李媛媛
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7月29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22年上半年河南省经济运行情况”系列第五场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上半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2355.52亿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1元、增长5.1%。
“粮袋子”稳、“菜篮子”足、农产品加工业“火”
上半年,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为全省稳经济保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省委、省政府把夏粮生产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强化政策支持,确保粮食丰收。
今年夏粮总产762.61亿斤、同比增长0.3%,总产占全国1/4强、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夏粮单产每亩447.25公斤、同比增长0.4%,总产、单产再创历史新高。
“菜篮子”稳不稳,关乎千家万户的小日子。上半年,我省“菜篮子”足,产品结构优化,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全省生猪出栏3222万头、同比增长8.6%,6月底生猪存栏4064万头、同比保持稳定,生猪出栏数、存栏数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位、第二位。
除此之外,1-5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029家,增加值同比增长8.5%,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13.9%。上半年新创建2个国家级、2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1个农业产业强镇。
“下半年,我省农业农村经济要在抓好秋粮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主体活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业农村领域‘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加快奶业振兴,创建一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示范乡镇、示范村这五大方面。”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保仓说。
种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种业是粮食安全的基石和源头。
发布会上,由省农科院牵头组建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两大种业创新平台正在积极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其中,在科研条件建设方面,生物育种中心4150亩田间试验区已全面投入使用,350亩科研设施区6.4万平米的一期工程近期将投入使用,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0.16亿元。
在科技创新方面,面向世界种业科技前沿,凝练实施“一流课题”,在小麦优质特性形成机制、花生单染色体涂染技术、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遗传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新成果。
在对外合作方面,神农种业实验室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加强协同创新,合力破解种业发展制约瓶颈;生物育种中心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机构的科技合作持续深入开展。
在企业孵化方面,生物育种中心与相关单位合资成立了“河南中育平韭”特种蔬菜公司、“河南中育科蔬”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
“下一步,两大平台的工作重心将由科研条件建设进一步向科技资源集聚、核心技术攻关、体制机制创新和规范化管理方面转移。”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卫文星说。
确保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是今年乡村振兴必须守住守好的两条底线之一。
去年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克服了灾情疫情影响,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我省在2021年度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中,被综合评价为“好”等次,在中西部22省份中排名第6位,实现了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
那么,我省如何确保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对此,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方国根表示,今年将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今年4月下旬至6月中旬,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确保符合监测对象条件的应纳尽纳。”方国根说,同时持续开展田园增收、养殖富民、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十大行动,促进群众持续增收。持续加强队伍建设,现有驻村工作队1.3万个,驻村干部4.62万人,其中第一书记1.33万人。
除此之外,还将把水毁扶贫项目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协调相关行业部门专项资金优先予以支持,截至5月底,全省5311个水毁扶贫项目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比原定计划提前1个月。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