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经济报首席评论员 温献伟
一年一度的高考大幕将启。据报道,进入5月份,“高考经济”就已经被炒得红红火火——各种健脑、营养补药被吹得神乎其神,让人怦然心动;各类“考试宝典”充斥书店报摊,叫人眼花缭乱;各大宾馆推出“高考客房”,让人趋之若鹜;各式“高考套餐”招揽顾客,令人目不暇接……
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近年来,“高考经济”持续火爆,究其原因,就是善于寻找“商机”的商家将这一庞大群体当成了“聚宝盆”和“摇钱树”。平心而论,“高考经济”的火爆,固然有来自市场的考量和需求。但毋庸置疑,这其中也存在很多毫无底线和边界的各类造势,让“高考经济”走向畸形发展。譬如,学生家长身着商家推出的所谓“旗开得胜”概念旗袍,以此形成心理暗示,强制性与高考产生关联和喻意,除了搞笑,别无他益。
每年高考都会成为一个全民话题,社会高度关注,政府部门千方百计为高考学子提供诸多人性化服务。作家商家,利用高考这个平台开掘“高考经济”,为高考学子推出必要的、适用的商业营销模式,从中获取相应利益,这本无可厚非,但前提必须恪守诚信、把握边界。众所周知,高考需要整体上的平稳有序,这不仅体现在考场秩序和公共服务上,同样需要商家从商业道德上为高考学子“心理减负”。一哄而起的“高考经济”,各类商业宣传、造势不绝于耳,“消费新品种”层出不穷,助推的只能是家长和学生的“高考焦虑”,不仅劳民伤财,还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当然,家长也是“高考经济”火爆的重要推手。高考事关考生的前途大计,广大家长自然不敢掉以轻心。“高考经济”充当的就是有偿“心理按摩”的角色。不过,在“高考经济”这块所谓“蛋糕”中,不顾考生自身感受,争先恐后、盲目攀比,却未必产生好的效果。就拿“高考客房”来说,看似方便舒适,倘若考生不习惯换个地方作息,就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导致适得其反。因此,作为家长,面对如火如荼的“高考经济”,需要保持理性消费的态度,凡事最好征求考生意见,以“合适才是最好”为原则。
当前,高考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聚焦野蛮生长的“高考经济”,让“高考经济”降温降噪,政府部门进行整顿治理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这不仅是进一步为高考“松绑”的必然之举,也是保障高考改革顺利推进的题中应有之义。
编辑:李艺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