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祖孙三代人的“梅花情缘”
时间:2023-03-18 16:19:06 来源:
中原经济网
河南经济报 记者 丁光展 见习记者 王盾 通讯员 高长军
时下,卢氏县横涧乡“豫西梅园”的600余亩梅花竞相绽放,“无意苦争春”的大片梅花分外迷人,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来自周边的群众驻足观赏。园内地面上部分梅花已“零落成泥碾作尘”,但依然“香如故”。刚从四川参加梅展归来的梅园主人这几天迎来了春节后的第一个大客户,“主人们”开心地说,西安一植物园一次性购买梅花绿化苗木6000棵,双方还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
“豫西梅园”如今的主人是秦献鹏、秦少飞、秦少华姐弟三人,他们的父亲是创造了“南梅北移”奇迹的秦治章,老人虽已于2021年去世,但他对卢氏栽种梅花所作的贡献永远被人们铭记。不仅如此,他们家第三代人秦孝天也在研究梅花,一家三代人与梅花结下的不解情缘,让他们声名远扬。
“从父亲手中接过‘梅花培育’的接力棒后,我们姐弟仨努力把‘豫西梅园’建设成造福一方、影响全国的‘梅花小镇’。”近日,50岁的秦少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种梅花、研究梅花,不单单是考虑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追求,梅花不惧风雪、坚贞不屈、坚韧不拔,这些精神都让人欣赏,他们想让更多人爱上梅花,让“豫西梅园”的梅花花开全国,装点城乡。
秦治章是“豫西梅园”第一代人。他先后任横涧乡横涧村(现梅苑新村)党支部书记、横涧乡林业技术员。干一行爱一行的他始终在钻研育苗、造林技术。1978年,他在一次外出参观学习的偶然机会里,对南方的梅花繁育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4年,他毅然辞去乡林业技术员工作,从武汉梅园购进了不同品种的4株梅花幼苗,放在家中精心培育。白天搬到院中、晚上搬回家里,他像呵护孩子一样细心管护、观察梅花幼苗的生长习性,他还多次带着技术难题到全国各地请教梅花专家。他的执着和勤奋,感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博导陈俊愉,破格招收他为农民学生。
经过系统学习、大胆实践和陈俊愉教授的专业指导,秦治章于1990年完全掌握了梅花移植、嫁接、繁育新技术,培育的40多亩不同梅花品种长势良好,研究出“南梅北移”新成果。
受到父亲影响,1990年,秦少飞辞去县医院体面稳定的工作,回家帮助父亲栽种梅花;次年,秦少华高中毕业放弃高考,帮助父亲种植梅花。为全面掌握梅花培育技术,提升“南梅北移”的成果转化率,他们姐弟三人经常到全国各地梅花科研机构学习取经,带着培育的新品种到武汉、浙江等梅园参展,广交梅界友人、专家学者。
经过一家两代人的努力,1996年12月,中国梅花豫西研究所正式在卢氏县横涧乡成立,实现“豫西梅园”梅花培育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陈俊愉教授于1998年来到横涧乡横涧村梅园基地为“豫西梅园”题名。
多年来,秦治章一家两代为发展“豫西梅园”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截至目前总投资已超千万元,梅花苗圃基地已有600余亩,国际登录和未登录梅花品种300多种,培育的宫粉型、玉蝶型、绿萼型等稀有梅花盆景每株市场售价少则几百元,多则数万元,在全国知名度颇高,广销全国各大梅花研究机构、园林景区。
接力棒还在继续。秦少飞的儿子秦孝天在考研时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梅花专业。秦孝天学用结合,擘画出“梅花小镇”的宏伟蓝图,计划将位于“豫西梅园”周围的横涧河两岸的梅苑新村、寺上村打造成闻名全国的梅花名村,把梅花当作中国文明之花、富贵之花广撒中华大地。
“梅诚花中之奇葩,造物之奇迹,爱之深,望之切。越研究,兴味越浓;接触愈多,感情愈加真挚。”秦孝天说,“豫西梅园”长期聘用当地群众40余人管理梅园,年付劳务工资60余万元,真正带动了附近群众就业增收。作为“豫西梅园”的第三代人,他计划再培养一批梅花培育技能人员,让更多山区群众爱梅、养梅,进一步做大做强梅花特色产业,为家乡人民造福。
如今,“豫西梅园”无偿栽植于家乡横涧河两岸的梅花花开正艳,来来往往的人流车流如织,可以想见,未来的“梅花小镇”定会开出更多美丽的梅花。
关键字: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