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地铁7号线建设工地活跃着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施工队伍,他们是一群来自中铁十一局集团永不褪色的铁道兵。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我和工程指挥部的年轻小伙儿程实一起走进了这支“劳动大军”,领略新时期不穿军装的铁道兵风采。
中铁十一局集团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一师官兵组建的工程局。1948年7月5日,在东北战场大战前夜,为加快全国解放的步伐,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在东北成立了铁道纵队,并迅速成长壮大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这支英雄的部队不仅在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而且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善战,冒着敌人的炮火修铁路、架桥梁,保证了战场急需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前线,被誉为“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夺取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
1984年,铁道兵整建制“兵改工”组建成中铁十个工程局集团,中铁十一局集团就是当年的铁道兵一师。近40年过去了,至今当年的那些老兵还清楚记得,在换装前一天立下的铮铮誓言:永远跟党走,退伍不褪色!几十年来,他们依然还是军事化管理,哪里需要哪安家。西(宁)格(尔木)铁路新线建设,世界最长、海拔最高的关角隧道开凿有他们的身影;青藏铁路修建,他们在唐古拉山白云深处迎战暴风雪;我国第一条高铁秦(皇岛)沈(阳)客运专线施工,留下了他们足迹;武(汉)广(州)高铁建成通车,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他们时刻践行着曾经的诺言,军魂永在,勇往直前!
近年来,郑州地铁建设方兴未艾,纵横交错,来自四面八方的劳动大军汇集中原,群策群力为这座新兴的大都市建设添砖加瓦。中铁十一局集团派出三公司的精兵强将挺进中原,以技术优势和施工信誉在2022年端午节过后拿下地铁7号线铺轨工程标段。中标后,项目经理李怡和党支部书记田世坤立马召集工程技术人员携带图纸奔赴现场察看铺轨通道土建进展,制订铺轨施工组织的有关程序和要求。他们反复研究模拟推演,设计一个以施工安全为中心、多工种交叉作业流程顺畅、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案,力争建成优质工程,竖起一座丰碑。
地铁工程施工非同一般,犹如在地表层面以下数十米处建造一座长达数十公里的“地下长城”,满足人们安全、快捷、舒适的旅行需要。郑州7号地铁线是一条从北向南的地下轨道交通运输线,全长29.31公里,设计21个站点,北起黄河博物馆,南到侯寨乡南环车辆段列车整备场,铺轨线路延展共计86公里。这条地铁线路施工的难点在于穿越郑州城区繁华地段,地面主城区居民住宅小区多、人车流量大,不仅施工安全要求严,而且施工扬尘控制、噪声污染等都严于其他路段,施工难度可想而知。在这些问题面前,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李怡另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李怡来自湖南益阳,是湖南科技大学毕业的高才生。2006年,他来到中铁十一局集团参加工程建设,关键时刻总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些问题他非但不认为是困难,相反把它看成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遇,促使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积极应对,用智慧积累经验,为公司发展闯出一条新路。他十分清楚,任何工程施工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拦路虎”横亘在前进的道路上。若是消极应对则会停滞不前,必须积极迎战打主动仗,各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道路越走越宽阔。李怡的自信来自实践,他总是在关键时候拨开迷雾,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022年8月24日,这是一个令人铭记在心的日子。
郑州地铁7号线龙门站点彩旗飘扬,铺轨施工的冲锋号就要响起。田世坤满怀激情动员大家,要像当年铁道兵面前无困难的状态,冲锋在前、干净利索夺取铺轨胜利,给郑州市人民献上一份厚礼,展示新一代退伍不褪色铁道兵施工队的风采。田世坤是铁道兵大院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的父亲田学德,1951年加入铁道兵入朝作战,在枪林弹雨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说话铿锵有力,办事雷厉风行。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回到祖国,全家人生活在铁道兵大院。从小受到军人家庭熏陶的田世坤,骨子里遗传着铁道兵的基因。他的简短动员,让在场的人热血沸腾、群情振奋,大有排山倒海之势……郑州地铁7号线铺轨施工在锣鼓声中拉开了战幕。
地铁建设不同于地面铁路建设,隧道工程是由“盾构机”专业施工单位工作人员操作机械设备在地层深处夜以继日打造成形,转交下一道工序的建设者向前推进。李怡和田世坤带领的团队要接手铺轨,必须先定位找到切入口。这个切入口就是专业术语中的“轨排井”,工人们把地面上预制成长25米的一组组轨排,用龙门吊起吊,从“轨排井”一一送往地下隧道。隧道内的施工人员再将组装成形的轨排整齐排列,这就是人们通常看到的能承载列车快速运行的钢铁轨道,它是地铁建设的关键工序,铺设过程的每一步都不能有丝毫马虎,每一步的精确度都是以毫米计算,必须精益求精。
按照7号线铺轨总体要求,全线29.31公里要设5座“轨排井”,眼下使用两座才能满足当下施工需要。合理设置“轨排井”密度,不仅可以加快施工进度,还可以节省一笔资金。精打细算节约每一个“铜板”,是工程建设的永远追求。
郑州地铁7号线建设正赶上疫情,这无疑打乱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工程施工另一个短板突出表现在原材料供应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旦材料供应链断裂,造成的损失则难以估量。负责材料供应的周东给了大家圆满的答复。今年38岁的周东是来自湖北十堰的“兵二代”,老爸1978年参加铁道兵,在我国铁路建设中建功立业。周东完成学业后走进了中铁十一局,与老爸并肩战斗在筑路第一线。几年前,老爸年满60岁退休,周东子承父业在材料供应上独挑大梁。从他的言谈话语中,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思维超前,提前半年上报中铁十一局集团材料购置计划,即便供应链某些环节受疫情影响,也不会出现“等米下锅”的现象,铺轨工作一直在稳步推进。
雨天,在漓江路站施工点,我看到两名龙门吊女司机正在聚精会神吊起一组组轨排送往隧道工作面。田世坤告诉我,那个年龄稍大点儿的司机,是来自安徽的“兵二代”方树早……还没等我们把话说完,两台龙门吊停轮收工了,按计划预装的轨排全部输送到位。两个女司机快步跑到会议室,接着田世坤的话茬说了起来。方树早今年已是49岁的老员工了,明年就要退休了。这些年她和这台龙门吊产生了浓厚的感情,猛然提起要与“老伙伴”分手,还真有点舍不得。说话间她眼泪情不自禁地在眼眶里打转转,声音也带有些哽咽。我理解她此时此刻的心情,人都是有感情的。另一个龙门吊司机李小娟今年46岁,她与项目主管安全和扬尘治理、已逾“知天命”的陈俊是青梅竹马,来自四川成都,两人的老父亲同是1964年入伍的铁道兵战士。1995年,陈俊和李小娟走进中铁十一局三公司,两人相互体贴关照,感情进一步升华,1998年5月,在鲜花盛开的季节他们结为伴侣。不久,他们都来到西藏参加水利工程建设,共同分享高原生活的快乐。2004年,青藏铁路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公司一纸命令他们夫妻二人踏上海拔4704米的安多车站施工现场。初来乍到,高原反应要比拉萨严重得多,步行稍不注意会感到明显供氧不足、呼吸困难、气喘吁吁。那会儿,李小娟已是龙门吊司机,每天上班再登高十来米进入驾驶舱,可以想象到她要忍受多么大的高原反应。陈俊担任安多车站值班员,风雪伴随着他度过了日日夜夜。一天早上接班不久,只听扳道员呼唤:“扳道房被风刮跑了!”陈俊隔窗相望,一阵突如其来龙卷风把木制扳道房卷入空中,到底也没弄清这座扳道房究竟飞往何处。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这些没穿军装的铁道兵又转场有了新的使命。
雨还在不停下,会议室里我的采访还在热烈进行。项目部副经理张杰告诉我,现在公司领导要求生产和员工生活安排要同时进行,安居才能乐业,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在施工场地建设的同时,他们就近建设了一批轻型结构生活住房,上下两层共计48套,卫生间、盥洗室、厨房等配套齐全,能容纳近百名员工住宿生活。
采访临近结束,我问田世坤地铁7号线计划何时完工?田世坤爽朗地回答:“明年底有望建成通车。”我期待着这一天。(徐宜发)
编辑:李艺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