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铸就文明乡风 躬身实干书写振兴答卷——王皮溜镇龚店村党支部的基层治理实践

2025-09-03 16:01:54   来源:中原经济网

  仲夏时节,鹿邑县王皮溜镇龚店村新疏浚的沟渠碧波微漾、水光潋滟,岸边的白蜡、女贞随风摇摆、绿意盎然。

  “这几年俺村的变化是真得很大,不仅是路宽了、灯亮了、水清了,最重要的是有俺村‘贴心领路人’带着,大伙儿的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越来越有精气神,一些不好的习俗也慢慢改变过来了。”近日,龚店村村民龚玉卿对记者说。

  这位被村民誉为“贴心领路人”的龚店村党支部书记翟圣玉,正领着干部、党员沿水岸勘测,规划着即将兴建的休闲垂钓园。这样奔波忙碌只是翟圣玉日常工作中的一个缩影。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翟圣玉用十年如一日的躬身实践,将“党员”二字锻造成撬动乡村善治的有力支点,让鲜红党旗成为凝聚民心、涵养乡风的强大引擎。

  荒塘生“金”:党员担当照亮致富路

  “这本来是一片荒塘,愣是让村里整成了‘钱袋子’,给俺村添了实打实的进项。”受益村民王西华指着阳光下泛着蓝光的光伏板,乐呵呵地说道,这片坑塘的蜕变是村支书翟圣玉带领党员攻坚克难,千方百计壮大村集体收入的生动见证。

  龚店村位于王皮溜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共有村民486户、2192人。曾经的龚店村,产业薄弱、集体收入匮乏。面对发展困境,村党支部书记翟圣玉把目光锁定在村中的荒废坑塘。他四处奔走,协调各方,终于在项目申报截止前夕成功解决土地权属难题,硬是把这片“沉睡”资源唤醒,建成了上千平方米的光伏发电场。

  如今,这片每年稳当当给村集体带来5万元收入的“蓝板板”,不仅是清洁能源基地,更是党员“敢啃硬骨头”的生动注脚,闲置坑塘真正变成了惠及全村的“阳光存折”。

  修路便民:实干铺就“连心路”

  “听说要修路,俺本来想去问问,没想到村里早就把俺家门口算进去了,根本不用俺操心!”家住后街的王朝阳因位置偏远、路口窄小,对修路格外在意。没等他开口,平整的水泥路已铺到了家门口。

  西街的翟战士家因地势低洼、常年泥泞,翟圣玉同样心里有数,不等上门便主动把路线规划到位。“修路不仅要方便大家,更要公平,不漏一户、不少一人!”翟圣玉在村“两委”会上的话说得实在。

  变“等群众上门”为“送服务到家”,是翟圣玉推动修路工程的核心理念。他带领村“两委”干部提前摸排、精准规划,将村民的“急难愁盼”想在前面、干在前头,确保惠民工程不留死角。一条条平坦道路,铺就的是便捷出行,连接的是党心民心。

  水脉通“心脉”:党旗漫卷和美乡村

  2024年,全县沟渠整治工程启动,旨在提升人居环境与抗旱排涝能力。翟圣玉创新推行“包户到人”责任机制,带领村“两委”班子昼夜奋战:白天精准测量,夜晚入户恳谈。他们踏破门槛、磨破嘴皮,一户户帮村民算清“生态账”“长远账”。

  “想想以前涝时家门口的水,以后沟渠像血脉一样连通多好!”设身处地的规划、细致入微的沟通,感召村民收起“小算盘”,共筑“大愿景”。

  最终,在全体村民支持下,6000余米沟渠网络纵横贯通。水畅其流,旱涝无忧;岸植绿树,景美人和。翟圣玉的蓝图不止于此——他正推动沟渠流转承包,未来休闲垂钓园将成为集体经济新增长点。“从前污水横流,如今水清岸绿,支部领着干,村庄变了天!”村民笑指蜿蜒水渠,满眼憧憬。

  新风拂“旧俗”:红色引领涵养文明乡风

  2024年初春,村民王乐意的父亲过世了。王乐意陷入两难:既想给父亲办得像样些以表孝心,又苦于手头紧的家境,愁得几宿没合眼。正当他发愁之际,翟圣玉和村里主事的“大总”徐恩杰,带着理事会的章程主动找上了门。

  翟圣玉推心置腹地说:“乐意啊,你这份孝心,老父亲在天上肯定知道。但咱庄稼人过日子讲究实在,大操大办、恐怕也不是老人愿意看到的。老话讲‘活着孝顺比啥都强’才是真孝顺。”

  翟圣玉接着说:“你放心,理事会不是来‘管’你,是来‘帮’你的。该有的礼数一样不少,该体现的孝心一点不差,保证把老人的事办得体面周全,又省俭妥当,让老人走得安心,也让你心里踏实。”这番设身处地、充满温度的话语,让王乐意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连连点头:“中!中!俺听恁的,听理事会的!”

  达成共识后,翟圣玉和红白理事会立刻忙活起来。谁负责买东西、谁负责招呼帮忙的乡亲、谁负责接待来吊唁的亲友、谁负责安排伙食,都安排得清清楚楚。村民们看到党支部书记带头忙得像自家事一样,又深知这是理事会倡导的新风,纷纷主动响应:张家出劳力搭棚架、李家搬来自家的桌椅板凳、王家大嫂主动来帮厨……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在简朴的氛围中让人感到温暖。整个过程该有的规矩都有,既充分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和尊重,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开销和攀比。

  这场在理事会主持、党员带头、村民互助下完成的丧事,成为了龚店村移风易俗最生动的“样板”。它用事实告诉村民:简办不等于简陋,体面不等于浪费,人情味不靠排场撑。

  “王乐意家那事儿办得多好!又省心又体面!”这件事在村民中口口相传,“规矩”在无形中更加深入人心。翟圣玉和徐恩杰趁热打铁,将这次的经验融入理事会的日常宣传。榜样立起来了,人情味更浓了,铺张浪费的风气自然就刹住了。榜样的力量让村内的红白事更添了几分人情味。

  党心映初心:一面旗帜红遍一方土

  村民苏江涛家的门槛,翟圣玉踏得格外勤。多年前,苏江涛在外务工时遭遇意外,不幸落下半身肢体残疾。突如其来的打击曾让他万念俱灰,整日卧床,生活起居全靠年迈的母亲勉强照料。家中失去了顶梁柱,愁云惨淡,苏江涛的眼神里只剩下无助和灰暗。

  “江涛啊,咱可不能就这么躺平了!身体伤了,精神头不能倒,早晚在床上活动活动胳膊腿。等天凉快了,咱到沟渠边看看新栽的树,风景好着哩!”翟圣玉发现苏江涛因长期卧床情绪低落,他便拉个小板凳坐在床边,讲些村里的新鲜事、政策好消息。这些暖心的话语和朴素的承诺饱含着对未来的期许,像一颗火种,在苏江涛沉寂已久的心田里点燃了微光。从最初的抗拒到咬牙坚持,康复锻炼成了他生活中新的支点。

  “翟圣玉同志是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优秀村支书代表。他身上体现了三个‘真’:真心为民,事事想在群众前头、干在群众需要处;真抓实干,无论是变废为宝的光伏项目,还是攻坚克难的沟渠整治,都展现了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钉钉子’精神;真情引领,通过红白理事会和党员示范,有效培育了文明乡风。他的实践充分证明,坚强的基层党组织和优秀的带头人,是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基础。”王皮溜镇党委书记刘静静介绍说。

  从光伏蓝海到垂钓碧波,从畅通水网到清朗民风,龚店村的华丽蜕变,深刻印证着“一个党员一面旗”的磅礴伟力。翟圣玉以双脚丈量民情,用初心唤醒热土,在基层沃野深耕党建与德治融合的参天大树——这棵树,根植于为民服务的赤诚,盛放于乡村善治的春天,更在广袤田野昭示:党员挺膺担当、率先垂范之处,便是乡风淳美、振兴可期之时。(王士伟 温放良)

编辑:冯雅楠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