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已经进入生长旺盛期。近期,鹿邑县持续高温少雨,部分地块出现了“卡脖子旱情”。针对旱情,农民朋友该如何科学抗旱保秋粮?笔者采访了鹿邑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推广研究员苏士奇,看农技专家如何为科技增粮“开良方”。

苏士奇表示:“当前,秋作物正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需水高峰期。出现旱情,要及时进行浇水。浇好秋作物的增产水,不要等旱情发展严重再去浇‘救命水’。”
据苏士奇介绍,虽然浇水大家都会,但如何科学浇水,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

苏士奇介绍:“我们在抗旱浇水时,尽量选择早晨、傍晚和夜间浇灌,避免中午高温时段浇水,以免由于井水温度低,温差大,伤害根系,影响秋作物正常生长。”
据了解,由于近期气温比较高,再加上无有效降水,除了及时浇灌并合理安排浇灌时间外,精准浇灌也是抗旱保秋的关键。

对此苏士奇表示:“选择喷灌、滴灌、淋灌等小水勤浇,切忌大水漫灌,避免根系长时间泡在水中,导致氧气不足,影响秋作物正常生长,同时,过量浇水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和肥料流失。”
针对过量浇水引起的土壤盐碱化和肥料流失,苏士奇建议广大农民朋友要合理控制浇水量与频率,灌溉时可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方法,浇水时添加有机肥,也能提高土壤保水能力。(王士伟 温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