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网南阳讯 记者 赵显志 通讯员 谢长眉
“微信到账568元!”10月18日,南阳市内乡县余关镇独树村村民老朱看着手机屏幕上的收款通知,脸上的皱纹笑成了花——他家最后一车玉米顺利卖出,标志着今年秋收任务彻底完成。握着手机,老朱忍不住念叨:“多亏了谢莲军,要是没他,我家这玉米早烂在地里了!”
老朱的感激,源于今年秋收的特殊困境。入秋后,河南多地阴雨连绵,老朱家的玉米地块地势低洼,形成积水,农机难以进场。老朱的家庭情况也尤为不易,前些年患病让他干农活力不从心,儿子在外务工,儿媳在县城照顾三个孙子,家中五亩玉米的收割全落在老两口肩上。

正当老朱和老伴在地里艰难抢收、一筹莫展时,独树村党员谢莲军赶到了玉米地。“老朱,放心,玉米我替你收!”一句话让老朱吃下定心丸。此后几天,谢莲军每天钻进玉米地,踩着泥泞徒手掰棒,午间雨歇片刻,他又忙着协调晾晒场地;玉米归仓后,他仍未停歇,四处联系收购商,反复比对价格,最终帮老朱敲定最合算的买家。
“党员就是要在群众难的时候往前冲,这点活儿不算啥。”面对老朱的道谢,谢莲军笑着摆摆手。在他看来,这只是党员应尽的本分。

秋收时节,像谢莲军这样的党员干部在余关镇并不少见,独树村的暖心帮扶,也只是余关镇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破解民生难题的一个生动缩影。

面对连阴雨导致的秋收难题,余关镇第一时间吹响“抢收保粮”集结号。号召各党支部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机关干部“包村包户”,明确帮扶区域和任务,逐户排查秋收进度,重点关注老弱病残、外出务工家庭等特殊群体,针对部分地块存在的收割问题,调配力量开展人工抢收,确保秋收难题有人管、有人帮。协调辖区内烘干设备和闲置场地,确保玉米收得回、晾得干。同时搭建“农户—买家”直连渠道,打通销售渠道“最后一公里”。通过一项项扎实举措,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实效与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
中原经济网南阳频道,新闻热线:19137783097,投稿邮箱:hnjjb999@qq.com